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痕都斯坦的意思、痕都斯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痕都斯坦的解釋

即 印度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今之琢玉之巧,以 痕都斯坦 為第一。其地即佛經之 印度 ,《漢書》之 身毒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痕都斯坦是清代文獻中對北印度莫卧兒帝國部分地區的音譯稱謂,其地理範圍主要涵蓋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克什米爾一帶。該詞源于波斯語“Hindustān”的音譯,原指印度河流域及恒河流域的平原地帶。

在漢語語境中,“痕都斯坦”一詞因乾隆時期宮廷玉器收藏而廣為人知。清宮檔案記載,痕都斯坦玉器特指18-19世紀莫卧兒王朝制作的透雕花卉紋玉器,具有胎體薄巧、紋飾細密的特點。據《清高宗禦制詩文全集》統計,乾隆皇帝曾為痕都斯坦玉器題詩超過70首,稱其“瑩薄如紙”“工緻殊精絕”。

現代考古學研究證實(《西域考古圖譜》商務印書館,2018),痕都斯坦玉器融合了伊斯蘭藝術風格與印度本土工藝,其典型器型包括:

  1. 雙柄花瓣式碗
  2. 葉形盤
  3. 嵌金絲蓋罐
  4. 錯銀執壺

該術語在《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中被列為曆史地理類專有名詞,标注其詞源演變過程為:梵語“Sindhu”→波斯語“Hind”→阿拉伯語“Hindūstān”→滿語音譯“Hendustan”→漢語定名“痕都斯坦”。當代學界建議參照《亞洲曆史地名譯名對照表》(中華書局,2016)的規範譯法,在學術論述中應注明對應的現代地理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痕都斯坦”是清代對特定地理及文化區域的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詞源與地理範圍

    • 該詞音譯自波斯語“Hindustan”,原指北印度地區。乾隆皇帝根據藏語、回語發音考證後,确定此譯名。
    • 具體涵蓋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東部,對應曆史上的莫卧兒帝國疆域(1526-1858年)。
  2. 玉器文化的代稱

    • 因18世紀中亞玉器經新疆傳入清宮,乾隆将此類帶有伊斯蘭風格的玉器統稱為“痕都斯坦玉器”。
    • 特征表現為薄胎鑲嵌、植物紋飾、金銀錯工藝,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評價其雕工為當時之最。
  3. 曆史關聯性

    • 與古文獻中的“身毒”(《漢書》)、“天竺”(佛經)同指印度地區,但清代特指莫卧兒文化圈。
    • 乾隆在平定西域後,将進貢玉器與此地域文化綁定,推動了中國玉雕技藝革新。

該詞現多用于文物領域,特指清代宮廷收藏的中亞風格玉器,其文化價值體現在絲綢之路上的藝術交融。需注意現代語境中不宜直接等同于當代印度地理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卦爐百合花傍覽本質不疊部列不容置疑不用擦西差距成獄春秧挫兵大藩牒文遞送爾曹番直風瓢告乏高符豪絲橫躺豎卧後夜懷才抱器黃連素鹄酸绛雪踐敭敬辭荊室犄牾侃侃誾誾類試蓼蟲忘辛狸奴離阻淪破羅禁緑英沒好氣美厚冥空鳴鑼開道叛散披情情理難容窮湊髯主簿人心叵測沙彌尼識悟食物鍊耍嘴宋朝天雄銅模抟廉望塵而拜消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