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bust;of blocky build]〈方〉∶形容壯實
那人虎背熊腰,真虎勢
(1).威力。 元 王實甫 《麗春堂》第二折:“這都是託賴着大人的虎勢,赢的他急難措手,打的他馬不停蹄,做色數喚點兒皆隨意。”
(2).狠勁。《醒世姻緣傳》第五九回:“ 素姐 説:‘……我也極知道公婆是該孝順的,丈夫是該愛敬的,但我不知怎樣,一見了他,不由自己就像不是我一般,一似他們就合我有世仇一般,恨不得不與他們俱生的虎勢。’”
(3).形容威武或勇猛的樣子。 劉白羽 《石油英雄之歌》:“他那圓圓臉盤上,兩根短短濃眉向上挑起,兩隻虎勢的眼睛炯炯發亮,寬寬嘴巴閉的鐵緊。” 徐懷中 《西線轶事》六:“步話機員虎勢地上去,一腳把走在前頭的一個踹倒了。”
“虎勢”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健壯:多用于口語或方言,指人身體強壯、魁梧。例如:“這小夥子膀大腰粗的,長得真虎勢。”。該用法在北方方言中較為常見,也寫作“虎實”。
形容威武或勇猛
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描述人的神态或動作充滿力量感。例如:
指威力或氣勢
古時用于表達依靠強大力量或背景取得優勢。如元代戲曲《麗春堂》中提到:“托賴大人的虎勢,赢他措手不及。”。
表示狠勁或極端情緒
在《醒世姻緣傳》中,描述因憤恨而産生的強烈情緒:“恨不得不與他們俱生的虎勢。”。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醒世姻緣傳》《麗春堂》等原著。
虎勢是指虎的姿态和氣勢。它象征着力量、勇猛、兇猛和威武。
虎 (3畫) + 力 (2畫)
虎勢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人對虎的崇敬和武士精神有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虎被視為勇猛、力量和威嚴的象征,因此虎勢在武術、傳統繪畫和詩詞中經常出現。
虎勢(繁體字)
古代漢字寫法多種多樣,但虎勢在古代常見的寫法是「虍勢」。
1. 訓練中,教練督促着學生們使出虎勢的力量。
2. 這幅古畫中,虎勢威武雄壯,栩栩如生。
1. 虎嘯:虎發出的咆哮聲。
2. 虎視:目光犀利而銳利,像看着獵物一樣觀察。
1. 虎氣:指虎的氣勢。
2. 虎力:指虎的力量。
溫柔:與虎勢完全相反的特質,指溫和、柔和的氣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