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志的意思、栖志的詳細解釋
栖志的解釋
亦作“栖志”。寄托情志。《太平廣記》卷二三五引 宋 龐元英 《談薮》:“ 齊 太原 孫伯翳 家貧,嘗暎雪讀書。放情物外,栖志丘壑。” 明 何景明 《六子詩·康修撰海》:“羣遊慕豪放,栖志固有期。赤驥鳴煙霄,不受黃金羈。” 明 屠隆 《綵毫記·團圓受诏》:“聞命沾恩,蹔去依光明;傳真授訣,終當栖志煙霞。”
詞語分解
- 栖的解釋 栖 ī 鳥禽歇宿:“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栖之深林”。 居留,停留:栖身。栖息。栖止。栖遁(隱居,遁世)。栖遲(遊息,居住)。 栖 ī 〔栖栖〕形容不安定。 〔栖遑〕a.忙碌不安,到處奔波;b.被迫。均
- 志的解釋 志 ì 意向:志願。志氣。志趣(志向和興趣)。志士(有堅決意志和高尚節操的人)。志學。 記,記在心裡: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記號:标志。 記載的文字:雜志。志怪(記載怪異的事)。 稱輕重,量長短、多
專業解析
“栖志”是一個具有古典韻味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寄托或安放自己的志向、理想,常帶有隱居或超脫世俗以堅守内心追求的意蘊。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本義解析
“栖”原指鳥類歇息于樹上,引申為停留、居住、寄托。“志”指志向、志願、理想。“栖志”二字結合,字面意為“将志向栖息安放”,形象地表達了将個人的理想、抱負寄托于某處或某種狀态之中,尤指在清靜、遠離塵嚣的環境中堅守内心的追求。它強調的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精神寄托與持守。
二、 引申義與用法特點
- 寄托高尚志向: 這是最核心的引申義。指不隨波逐流,将精神追求安放在超越世俗名利的高遠境界上。例如,形容文人墨客或隱士淡泊名利,專注于詩書、學問或道德修養。
- 隱居不仕的志向: 在古典文獻中,“栖志”常特指隱居山林、不追求官場功名的志向。它體現了古代士人一種重要的價值選擇——當政治環境不如意或追求精神自由時,選擇歸隱以保全志向。例如《宋書·隱逸傳》中常用此詞描述隱士。
- 書面語與正式語境: “栖志”屬于書面語詞彙,多用于正式、文雅的語境中,如古典文學、人物傳記(尤其是隱逸傳)、評論文章等,用以形容人物高潔的情操和堅定的精神追求。現代使用也多見于對古典情懷或高尚人格的描述。
三、 權威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對“栖志”的解釋為“寄托情志”。其引例為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義解·釋道安》:“安以白馬寺狹,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河張殷宅也。大富長者,并加贊助,建塔五層,起房四百。涼州刺史楊弘忠送銅萬斤,拟為承露盤。安曰:‘露盤已訖汰公營造,欲回此銅鑄像,事可然乎?’忠欣而許之。道安法師栖志弘道,終焉是托。” 此例中“栖志弘道”即指道安法師将其志向寄托于弘揚佛法之上。 (《漢語大詞典》)
- 《辭源》(修訂本): 雖未直接單列“栖志”詞條,但對“栖”有“止息,居住”義,“志”有“志向,意願”義。其相關條目和引文(如涉及“栖遁”、“志節”等)為理解“栖志”的“寄托隱居之志”的含義提供了重要依據。 (《辭源》網絡版參考)
- 《古代漢語詞典》: 在解釋相關詞彙和引述古籍時,會體現“栖志”的用法。例如,在“栖”字條目下可能引述包含“栖志”的句子,釋義側重其“寄托”義與隱居背景。 (《古代漢語詞典》)
四、 曆史文獻用例佐證
- 南朝宋·範晔《後漢書》相關精神(後世常用語境): 雖然《後漢書》原文可能未直接出現“栖志”一詞,但其《逸民列傳》等篇章所描述的隱逸精神,正是後世使用“栖志”(特指隱居之志)的文化源頭和典型語境。 (《後漢書·逸民列傳》)
- 晉·陶淵明(代表詩人): 陶淵明的生平與詩歌是其“栖志”于田園、自然的最生動體現。如《歸去來兮辭》中“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正是其栖隱之志的抒發。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 南朝梁·沈約《宋書·隱逸傳》: 此傳中常用“栖志”或類似詞彙(如“栖遁”、“栖心”)來評價傳主的歸隱選擇和高潔志向,是理解該詞曆史用法的重要文本。 (《宋書·隱逸傳》)
“栖志”意指寄托或安放高尚的志向,尤指選擇隱居生活以堅守精神追求。它是一個蘊含古典情懷的書面詞彙,強調在清靜中超脫世俗,專注于内心的理想與道德情操。其核心在于“寄托”與“持守”,是中華文化中一種重要的人格理想和價值取向。
網絡擴展解釋
“栖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ī zhì,其核心含義是寄托情志,常用于表達将情感或志向寄托于自然、隱逸或精神境界中。
具體解析:
-
詞義構成
- 栖:原指鳥類停歇,引申為停留、居住(如“栖身”“栖遁”),或形容心神安定(如“栖志”)。
- 志:指志向、情感。
- 合義:通過“栖”的狀态,将“志”寄托于特定事物或環境中,體現超脫世俗的精神追求。
-
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太平廣記》卷二三五引宋龐元英《談薮》中的記載:“齊太原孫伯翳家貧,嘗暎雪讀書。放情物外,栖志丘壑。” 描述孫伯翳雖生活清貧,卻将情志寄托于山水讀書的隱逸生活。
-
文學應用
古代詩詞中常以此詞表達隱逸情懷或精神寄托,例如:
-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未負幽栖志,兼全寵辱身。”
- 朱唏顔《桂枝香·壽馬宣差詠桂》:“幽芳素抱岩栖志,笑當時、滿門桃李。”
-
現代使用
現代語境中較少見,多用于文學、曆史研究或特定風格的創作,強調對傳統文人精神的追溯。
擴展說明:
- 近義詞:寄懷、托志、寓情。
- 反義詞:逐利、媚俗。
- 用法示例:“他晚年栖志田園,遠離都市喧嚣。”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文或詩詞例句,可參考《太平廣記》及杜甫、朱唏顔等詩人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丹班史崩殒并吞袯襫長天老日程老出售但憑斷望法部放筯廣贲國儲過賬鼓鐘豪氣元龍黑旗軍鶴虱合與洪鑪皇穹宇家弟漸行禁衢憐愛亮開連理木立德立言滿分忙忙茅檐南派尼房皮艦剖摘潛孚汽管绮疏碶牐棄之可惜全算如黃商管上尖兒沈湘折易拾翠羽守舍束立思元陶隱田捐推賢進士為臣圍裹烏銀相複膝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