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小木船,船篷是半圓形的,用竹片編成,中間夾竹箬,上塗黑油。 魯迅 《呐喊·阿Q正傳》:“有一隻大烏篷船到了 趙 府上的河埠頭。”
烏篷船是浙江紹興特有的傳統水上交通工具,其名稱來源于船篷用竹篾編織并塗刷黑漆的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外觀結構
船篷呈半圓形,由竹片編織而成,中間夾竹箬(竹葉),外塗桐油黑漆,形成防水且耐用的黑色頂篷。船身狹長低矮,長度通常不超過4米,艙内僅能容納3-4人,乘客需保持坐卧姿勢以避免翻覆。
動力與操作
采用獨特的“腳劃”方式:船工坐在船尾,雙腳蹬動槳柄,雙手控制方向槳,實現手腳并用的靈活行進,時速可達10公裡以上。
曆史淵源
南宋詩人陸遊曾以“輕舟八尺,低篷三扇”描述烏篷船,可見其曆史可追溯至800年前。紹興作為水鄉,烏篷船曾是農民、漁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也用于迎親、掃墓等民俗活動。
文化象征
船頭常雕刻“鹢”的圖案(傳說中能避龍的水鳥),寓意行船平安。大烏篷船(如“三明瓦”)裝飾考究,設書畫屏風、雕花窗棂,成為士紳階層的身份象征。
魯迅在《社戲》《阿Q正傳》中多次提及烏篷船,既描繪其作為勞動工具的樸實,也暗喻社會階層差異(如白篷船代表平民,烏篷船象征鄉紳)。
烏篷船不僅是紹興水鄉的交通符號,更承載了江南民俗、工藝美學和文學意象,被譽為“水鄉流動的生命”。
《烏篷船》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烏”、“篷”、“船”。下面來詳細解析這個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其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烏篷船指的是一種船隻,通常是指頂部有篷布的船,也叫做帆船、篷船。篷布可以起到遮陽、防雨等作用,通常安裝在船艙上方的桅杆上,給船提供遮蔽物。
- “烏”字的部首是“鳥”,它由 八畫 組成。 - “篷”字的部首是“竹”,它由 豎彎鈎 捺 撇 捺 撇 組成。 - “船”字的部首是“舟”,它由 撇 捺 組成。
烏篷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古代中國船隻的一種形式。烏篷船通常用作運輸貨物和旅行。在中國的河流和海洋上,烏篷船曾廣泛使用,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
烏篷船的繁體字為「烏篷船」。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烏篷船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研究古代漢字書法可以找到不同時期的寫法變化,否則需要進一步研究古籍和官方文件。
1. 他坐在烏篷船上,欣賞着江水的美麗風景。 2. 河邊停靠着一艘烏篷船,準備載人出海。
烏篷船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完整的詞語。但在描述烏篷船的時候,可以使用其他詞語來形容,例如:“大型烏篷船”、“小舢舨和烏篷船”。
近義詞是指和烏篷船意思相似的詞語。烏篷船的近義詞包括:“帆船”、“篷船”、“舢舨”等。
反義詞是指和烏篷船意思相反的詞語。烏篷船的反義詞包括:“汽車”、“飛機”等,因為它們是不同的交通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