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傷貌。 唐 杜甫 《嚴氏溪放歌》:“況我飄蓬無定所,終日慽慽忍羇旅。” 明 無名氏 《精忠記·畢命》:“謾教奴兩眼淚滴如珠,終朝慽慽意如癡。” 清 納蘭性德 《蔔算子·塞夢》詞:“塞草晚纔青,日落簫笳動。慽慽凄凄入夜分,催度星前夢。”
關于“慽慽”一詞的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慽”是“戚”的異體字,本義為憂愁、悲傷。疊用形式“慽慽”表示憂愁深重、悲傷難解的狀态,常見于古代詩文,用以形容内心郁結的情感。例如《詩經》中“心之慽矣”等用法,均與哀傷情緒相關。
注意:
建議确認原詞是否有拼寫差異,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解答。
慽慽(qī qī)是一個常見的漢字,意為悲傷、憂愁。它由“心”和“敕”兩個部首組成,共八畫。在《說文解字》中,慽慽解釋為内心憂愁的樣子。
慽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詩經》中有這樣一句詩:“心悲慽兮。”這裡的“慽”就是悲傷、憂愁的意思。可以看出,慽慽這個詞的含義古老且深刻。
在繁體字中,慽慽的寫法為「慼慼」,部首和筆畫都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許多變體。在古代的碑帖、銘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慽慽的另一種寫法,即「憩憩」。這兩種寫法都是為了表達憂愁、悲傷的情緒。
下面是慽慽在句子中的例句:
1. 他面帶慽慽之色,顯得十分傷心。
2. 在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絲慽慽的情緒。
組詞方面,可以用慽慽衍生出一些相關詞彙:
1. 慨慨:義憤填膺、感慨萬分。
2. 慷慨:豪爽大方、慷慨解囊。
3. 憂慼:憂傷、憂愁。
慽慽的近義詞有悲傷、憂愁,反義詞則是歡樂、快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