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進退無路 ”。 宋 朱熹 《答劉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餘子紛紛,才有毛髮利害,便章皇失措,進退無門,亦何足為軒輊耶!”《三國志平話》卷下:“﹝ 曹公 ﹞其軍無十萬,屯於附高處,言羝羊觸藩,進退無門,不能收 川 ,又怕 諸葛 後襲。”《說唐》第九回:“兩邊軍士答應一聲,走過來,不由 伍亮 做主,趕出演武場,弄得 伍亮 進退無門。”
“進退無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該成語強調客觀環境造成的困境,與主觀猶豫的“進退兩難”略有不同。需注意權威出處以宋代朱熹論述為主,其他文獻(如《三國志平話》)為後世擴展用例。
《進退無門》這個詞指的是處在某種困境中,面對問題或選擇時無法選擇任何出路或解決方法的情況。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們陷入困境,感到束手無策,無法做出任何決定或行動。
《進退無門》這個詞由四個漢字組成:進(辶/辵部首,15畫)、退(辶/辵部首,11畫)、無(無部首,4畫)、門(門部首,8畫)。
《進退無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和哲學思想。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縣法志》這本古代文獻中,用來形容底層百姓被壓迫、無路可逃的境地。
進退無門(繁體字)
古代漢字寫法中,進退無門的字寫作:進退無門。
1. 當他發現自己在這個職位上無法提升時,他感到進退無門。
2.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她陷入了進退無門的境地。
進取、退縮、無聊、門檻、無助
未見出路、陷入困境、束手無策、進退兩難
有出路、有選擇、找到解決辦法、決策明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