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晨昏,早晚。《晉書·文苑傳·曹毗》:“故大人達觀,任化昏曉,出不極勞,處不 巢 皓。”《南齊書·東昏侯紀》:“幹戈鼓譟,昏曉靡息。” 南朝 陳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聽採民訟,昏曉必通,召引軒櫺,躬親辨決。”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京師街衢置鼓於小樓之上,以警昏曉。”
(2).明和暗。指晝和夜。 唐 杜甫 《望嶽》詩:“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仇兆鳌 注引 徐增 曰:“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 清 陳維崧 《賀新郎·登龍池絕頂憑虛閣》詞:“澒洞荒寒非世境,昏曉陰陽盪割,更古木冷煙轇轕。”
(3).旦夕間,很短的時間。 宋 蘇轼 《與客遊道場何山得鳥字》詩:“作詩記餘歡,萬古一昏曉。”
昏曉是漢語中一個富有詩意的複合詞,由“昏”與“曉”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代晝夜的交替,即黃昏與拂曉,象征着時間的流轉與自然界的循環變化。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演變、文學應用及文化内涵進行詳細闡釋:
晝夜之分界
“昏”指日暮時分,光線昏暗;“曉”指破曉之時,晨光初現。二字合稱,字面指代從傍晚到清晨的時間跨度,引申為晝夜的更替。《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猶朝夕。也指時光短暫。”
*例: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昏曉分流響”中,以“昏曉”暗喻山間溪水日夜流淌不息。
時間流逝的象征
因黃昏與黎明是晝夜轉換的關鍵節點,“昏曉”常被賦予光陰易逝、人生倏忽的哲學意味。如古詩文中“不知昏曉”既形容沉醉忘時,亦暗含對生命短暫的慨歎。
《說文解字》釋為“日冥也”,本義為日落後的昏暗時段,後衍生出“模糊”“神志不清”等義(如“昏迷”)。
《說文解字》注“明也”,指日出時天色轉明,後擴展為“知曉”“通達”之意(如“曉喻”)。
二字對舉形成“昏曉”,最早見于六朝詩文,定型于唐代,成為凝練表達時間循環的經典意象。
詩詞中的時空意境
文人常以“昏曉”構建宏大的自然圖景或人生感悟。
*例:杜甫《望嶽》“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描繪泰山分割日夜的雄奇景象,隱喻天地造化之力 。
哲學中的辯證象征
在傳統陰陽觀念中,“昏”屬陰,“曉”屬陽,二者交替體現宇宙運行的動态平衡。《淮南子·天文訓》有“日出于旸谷……入于虞淵”的記載,可視為對昏曉循環的早期哲學描述 。
現代漢語中,“昏曉”多用于書面語及文學創作,保留古典韻味。常見于:
參考資料:
“昏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結合文學經典和古籍記載:
時間概念:指晨昏、早晚
本義描述時間的推移,如《南齊書》記載“幹戈鼓噪,昏曉靡息”,南朝徐陵的碑文中也提到“昏曉必通”,均體現對晝夜交替的概括。宋代《春明退朝錄》提到用鼓聲“警昏曉”,進一步印證其時間劃分功能。
自然現象:明暗交替,象征晝夜
杜甫《望嶽》名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中,“昏曉”通過山巒的陰陽兩面展現晝夜分界,山北(陰)因光照不足顯得昏暗,山南(陽)則明亮如曉。這種用法凸顯自然界的明暗對比。
抽象引申:短暫的時間跨度
蘇轼詩句“萬古一昏曉”将漫長曆史濃縮為旦夕之間,賦予詞彙哲學意味,表達時間相對性的感悟。
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尤其在描繪自然景觀或抒發時間感慨時,如詩詞中對山川晝夜變化的刻畫,或散文中對光陰流逝的隱喻。
哀怆百家鎖白襕鯿魚舟碧綠碧霧剝奪簸騰朝講垂頭搨翼楚榭慈愛大處得手榑桑浮收複陽鞲鞴孤離化齋花枝招飐胡部簡快戒步介鱗金蕉救急儁朗克化客廬昆鄧連刑麟孫留取龍纛冒突靡所適從抹丢弄得好憔顇清江七死七生铨事忍辱草射工攝弓沈光香深眷手段壽母铄絕私入道亭長外論翁主倭傀五明宮下等人賢人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