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晨昏,早晚。《晉書·文苑傳·曹毗》:“故大人達觀,任化昏曉,出不極勞,處不 巢 皓。”《南齊書·東昏侯紀》:“幹戈鼓譟,昏曉靡息。” 南朝 陳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聽採民訟,昏曉必通,召引軒櫺,躬親辨決。”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京師街衢置鼓於小樓之上,以警昏曉。”
(2).明和暗。指晝和夜。 唐 杜甫 《望嶽》詩:“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仇兆鳌 注引 徐增 曰:“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 清 陳維崧 《賀新郎·登龍池絕頂憑虛閣》詞:“澒洞荒寒非世境,昏曉陰陽盪割,更古木冷煙轇轕。”
(3).旦夕間,很短的時間。 宋 蘇轼 《與客遊道場何山得鳥字》詩:“作詩記餘歡,萬古一昏曉。”
“昏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結合文學經典和古籍記載:
時間概念:指晨昏、早晚
本義描述時間的推移,如《南齊書》記載“幹戈鼓噪,昏曉靡息”,南朝徐陵的碑文中也提到“昏曉必通”,均體現對晝夜交替的概括。宋代《春明退朝錄》提到用鼓聲“警昏曉”,進一步印證其時間劃分功能。
自然現象:明暗交替,象征晝夜
杜甫《望嶽》名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中,“昏曉”通過山巒的陰陽兩面展現晝夜分界,山北(陰)因光照不足顯得昏暗,山南(陽)則明亮如曉。這種用法凸顯自然界的明暗對比。
抽象引申:短暫的時間跨度
蘇轼詩句“萬古一昏曉”将漫長曆史濃縮為旦夕之間,賦予詞彙哲學意味,表達時間相對性的感悟。
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尤其在描繪自然景觀或抒發時間感慨時,如詩詞中對山川晝夜變化的刻畫,或散文中對光陰流逝的隱喻。
《昏曉》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日(rì)和月(yuè)。筆畫分别為四畫和五畫。
這個詞語的來源很有趣。它指的是天亮的時候,夜晚結束,陽光開始逐漸出現的階段。昏曉一詞形象地描繪了夜晚漸漸轉換為白天的過程,使人們對時間的流逝和變化有了直觀的感受。
在繁體字中,昏曉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一些不同。昏曉在古代寫作“昏曉”,曉字的上部分有一個立刀旁,表示太陽升起時分光射出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關于昏曉的例句:
昏曉也可以作為組詞使用,例如:
近義詞可以是黎明、拂曉,它們都指的是夜晚過後的早晨時刻。而反義詞則可以是黃昏、傍晚,它們指的是白天過後的傍晚時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