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朝講的意思、朝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朝講的解釋

(1).謂法師在早課、晨參時講開示。 唐 無可 《送契公自桂陽赴南海》詩:“中餐 湘 鳥下,朝講海人來。”

(2).早晨對皇帝講讀經史典籍。《明史·毛紀傳》:“郊祀畢,請勤朝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朝講是漢語中的曆史政治術語,特指古代帝王與大臣在朝廷上研讨經史、商議政事的制度性活動,尤以明代經筵制度為典型。其釋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朝堂講論

    指帝王臨朝時與文武官員共同研讨儒家經典或治國方略,如《漢語大詞典》釋為“帝王聽講官講解經史 ”。

    例:明代定制“春講”“秋講”,皇帝率百官聽翰林官講授《四書》《通鑒》等。

  2. 經筵制度專稱

    在明代文獻中,“朝講”專指經筵日講制度,包含“大經筵”(每月大型禦前講座)與“小經筵”(每日講讀),如《明史·職官志》載:“經筵講官,掌進讀經史,講釋經義”。


二、曆史制度解析

  1. 時間與流程

    • 大經筵:每月逢二(初二、十二、廿二)舉行,儀式隆重,皇帝親臨文華殿,百官侍班。
    • 日講:每日晨進行,規模較小,以研讨實務為主,如萬曆朝張居正曾為神宗日講《資治通鑒》。
  2. 政治功能

    表面為學術活動,實為君臣議政平台。講官常借經典闡釋谏言時政,如嘉靖朝講官徐階以《尚書》“君臣交儆”之論規勸皇帝。


三、文化意義

“朝講”制度體現了儒家“以學術導政治”的理念,将經典研習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其衰落亦反映皇權與文官集團的博弈,如明中後期皇帝屢罷經筵,成為政治怠惰的象征。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張廷玉. 《明史·職官志》[M]. 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朱鴻林. 《明人著作與生平發微》[M].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4. 趙克生. 《明代國家禮制與社會生活》[M]. 中華書局, 2012.
  5. 樊樹志. 《晚明史》[M]. 複旦大學出版社, 2003.

網絡擴展解釋

“朝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宗教場景中的用法
    指法師在早課或晨參時為信衆進行開示、講經。這一用法在唐代文獻中出現,例如唐詩《送契公自桂陽赴南海》中提到“朝講海人來”,描繪了清晨講經的場景。

  2. 宮廷場景中的用法
    指官員在早晨向皇帝講解經史典籍,屬于古代帝王教育的制度。例如《明史·毛紀傳》記載“郊祀畢,請勤朝講”,強調皇帝需重視晨間學習。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阿忿巴漢伯姊不磨常棣巢龜辰地吃獨桌重光累洽出風刀勅凡氓翻着襪過風過譽橫隊橫江芔吸糊塗到頂截肪節理鲸吸牛飲寄田酒厘刻書摳摳搜搜力夫目眩神搖惱燥嫩生生嫋嫋旁岔兒疲民平頒普通千千喬清秀寝燕囚人權戚趨搶宂言山高不遮太陽山禽蛇蛟聲節實行詩鸩霜梅戍罰作肆議夙敏挖東牆補西牆王妃枉累罔人五蘊狹長陷構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