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繪有龍形的大旗。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海陵王墓碑文》:“龍纛夕儼,保挽晨鏘。”
“龍纛”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óng dào,其核心含義為繪有龍形圖案的大旗,主要用于古代帝王或權貴的儀仗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海陵王墓碑文》中記載:“龍纛夕儼,保挽晨鏘”,描述了龍纛在儀式中的莊重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出處或相關成語,可參考《客座贅語》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龍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龍”和“纛”兩個字組成。
“龍”字的拆分部首是“龍”字底部的“⺍”部,它的筆畫數為五筆;而“纛”字的拆分部首是“纟”字旁邊的“ㄨ”部,它的筆畫數為十九筆。
“龍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旗制度。它是由“龍”和“纛”兩個字組合而成,表示用龍圖案裝飾的軍旗。繁體字中,“纛”字的書寫形式為「纛」。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今天略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古時候的“龍纛”字寫作“隆紏”,其中“隆”代表龍,“紏”代表纛。
1. 行軍隊伍高舉着龍纛,士氣昂揚。
2. 在莊嚴的儀式上,龍纛被全副武裝的士兵高高扛起。
龍旗、纛幟、龍袍、纛锟、龍鳳呈祥
龍旗、龍幡、龍蟠旗
烏紗帽、白戰袍、平民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