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亭長的意思、亭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亭長的解釋

(1). 戰國 時,國與國之間為防禦敵人,在邊境上設亭,置亭長。 秦 漢 時在鄉村每十裡設一亭,置亭長,掌治安,捕盜賊,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滿的人充任。此外設于城内和城廂的稱“都亭”,設于城門的稱“門亭”,亦設亭長,職責同上。 東漢 後漸廢。《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為 泗水 亭長。” 張守節 正義:“ 秦 法,十裡一亭,十亭一鄉。亭長,主亭之吏。”

(2). 唐 代尚書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設亭長,掌省門開閉和通傳等事務。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一:“ 唐 祕書省吏凡六十七人,典書四人,楷書十人,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亭長六人……世但知鄉村之吏謂之亭長,殊不知 唐 諸司多有之。尚書省,《志》雲:以亭長啟閉傳禁約。則知三省亦有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亭長是中國古代基層行政職務名稱,其釋義可從詞源、職能、曆史演變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釋義 "亭"字在《漢語大詞典》中指古代道路旁供人停留的處所,後衍生為基層治安機構名稱。"長"表示主管官吏,二字組合體現其管理驿亭及周邊事務的職責。

二、職能特征

  1. 治安管理: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秦制"大率十裡一亭,亭有長",主要負責轄區盜賊緝捕、文書傳遞。顔師古注:"亭長主亭之吏,掌追捕盜賊"。
  2. 民政服務:漢代典籍《風俗通義》載其"司奸盜,兼管停留旅客",承擔驿站接待、調解民間糾紛等職能。

三、曆史流變

  1. 秦漢時期:劉邦曾任泗水亭長,屬郡縣屬吏,秩級為"鬥食"(《史記·高祖本紀》)。
  2. 隋唐轉型:據《通典·職官志》載,唐代演變為管理驿站物資的從九品官,職能轉向後勤保障。

該職務在《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中被歸入"地方低級武職",其設置反映古代"以亭統裡"的基層治理體系。現代《辭源》将其定義為"秦漢時鄉官,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

網絡擴展解釋

“亭長”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基層職務,其含義和職責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定義與起源

2.職責範圍

3.曆史演變

4.現代類比

5.著名曆史關聯

注:如需了解具體朝代制度差異或更多曆史案例,可參考《史記·高祖本紀》等文獻,或查閱、4、6等來源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巴比倫壁鄰并購裁減蒼松翠柏冊立測量船蟬啼乘利崇嚴存恤倒踬大隧地主短秤法藍番情富國裕民貴選幻夢驩聲花頭勇戶阖恢宏大度徽數江西蠟驕忌劫會桀然霁顔開場克達課業空間站略過涼影林菁流播漏窗卵清亂危鹵氣面光冥絶敏隽披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親心诠證曲拉少年行身個手高霜晨樹大招風天枝挑揄踒跌汙潦邪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