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晨昏,早晚。《晋书·文苑传·曹毗》:“故大人达观,任化昏晓,出不极劳,处不 巢 皓。”《南齐书·东昏侯纪》:“干戈鼓譟,昏晓靡息。”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听採民讼,昏晓必通,召引轩櫺,躬亲辨决。”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京师街衢置鼓於小楼之上,以警昏晓。”
(2).明和暗。指昼和夜。 唐 杜甫 《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仇兆鳌 注引 徐增 曰:“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 清 陈维崧 《贺新郎·登龙池绝顶凭虚阁》词:“澒洞荒寒非世境,昏晓阴阳盪割,更古木冷烟轇轕。”
(3).旦夕间,很短的时间。 宋 苏轼 《与客游道场何山得鸟字》诗:“作诗记餘欢,万古一昏晓。”
“昏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结合文学经典和古籍记载:
时间概念:指晨昏、早晚
本义描述时间的推移,如《南齐书》记载“干戈鼓噪,昏晓靡息”,南朝徐陵的碑文中也提到“昏晓必通”,均体现对昼夜交替的概括。宋代《春明退朝录》提到用鼓声“警昏晓”,进一步印证其时间划分功能。
自然现象:明暗交替,象征昼夜
杜甫《望岳》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昏晓”通过山峦的阴阳两面展现昼夜分界,山北(阴)因光照不足显得昏暗,山南(阳)则明亮如晓。这种用法凸显自然界的明暗对比。
抽象引申:短暂的时间跨度
苏轼诗句“万古一昏晓”将漫长历史浓缩为旦夕之间,赋予词汇哲学意味,表达时间相对性的感悟。
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文学创作,尤其在描绘自然景观或抒发时间感慨时,如诗词中对山川昼夜变化的刻画,或散文中对光阴流逝的隐喻。
《昏晓》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日(rì)和月(yuè)。笔画分别为四画和五画。
这个词语的来源很有趣。它指的是天亮的时候,夜晚结束,阳光开始逐渐出现的阶段。昏晓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夜晚渐渐转换为白天的过程,使人们对时间的流逝和变化有了直观的感受。
在繁体字中,昏晓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一些不同。昏晓在古代写作“昏曉”,曉字的上部分有一个立刀旁,表示太阳升起时分光射出的样子。
以下是一些关于昏晓的例句:
昏晓也可以作为组词使用,例如:
近义词可以是黎明、拂晓,它们都指的是夜晚过后的早晨时刻。而反义词则可以是黄昏、傍晚,它们指的是白天过后的傍晚时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