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本來面目的意思、本來面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本來面目的解釋

[original(real,unmasked) appearance(character)] 固有的樣子

本來面目還誰識,且向樽前學楚狂。—— 明· 王守仁《王成文公全書》

詳細解釋

(1).佛教語。指人本有的心性。《壇經·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 明 上座本來面目。”亦省作“ 本面 ”。 清 李颙 《學髓》:“水澂則珠自現,心澂則性自朗,故必以靜坐為基……虛明寂定為本面。”

(2).原來的樣子。 宋 蘇轼 《老人行》:“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常如故。” 明 李贽 《與周友山書》:“即日加冠畜髮,復完本來面目。”《紅樓夢》第五八回:“他這本來面目極好,倒别弄緊襯了。” 魯迅 《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七》:“這一潤色,留傳固然留傳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許多本來面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本來面目”是一個源自佛教哲學的概念,現廣泛應用于現代漢語中,指事物最原始、真實的本質或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該詞原指“人與事物的本真狀态”,後引申為“未經修飾或掩蓋的真實樣貌”。

從語義結構看,“本來”強調時間或邏輯上的初始性,“面目”則指外在表現或内在特質。佛教典籍《六祖壇經》最早使用該詞形容“人的自性清淨心”,後逐漸脫離宗教語境,成為日常用語中描述真相的固定表達。

現代漢語中常見三種用法:

  1. 強調客觀真實性,如“科學實驗要揭示物質的本來面目”
  2. 喻指人物品性,如“危難時刻才顯英雄的本來面目”
  3. 文學修辭手法,如“暴風雨後的山林重現蒼翠的本來面目”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别指出,該成語常與“恢複”“保持”“掩蓋”等動詞搭配,構成“恢複本來面目”“掩蓋本來面目”等高頻短語。在語義辨析方面,需注意其與“廬山真面目”的區别:前者強調本質屬性,後者側重揭示隱藏真相的過程。

(參考來源: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2.《佛學大辭典》中華書局;3.《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4.《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開明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本來面目”是一個漢語成語,原為佛教用語,現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未被修飾、未被改變的真實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演變

3.用法特點

4.哲學與禅宗背景

禅宗強調通過内觀修行“明心見性”,即去除雜念與執着,回歸清淨自性的“本來面目”。這一概念被法鼓山聖嚴法師闡釋為“未被無明煩惱遮蔽的佛性”。

5.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出處或延伸案例,可查閱《六祖壇經》或蘇轼詩詞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愛人好士拜摺藏巧于拙承衰春梢刺楸電勢差電視機點一點二敵禮杜斷扼喉撫背飛班費口唇蜚鸓粉蝶兒贲露拊育高曠共禦光棍貴位國師紅臉會剿牋啓疥癬之疾機速房狂氣酷寒另開生面留取丹心照汗青輪毂冥途難舍平收譜系橋桁侵染丘隅旗星饒讓肉飛眉舞賞弄梢瓜赦放適時應務死敗嗣音堂屋挽轉危隘威而不猛五勢無置錐地相廁仙格小毛頭斜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