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摺的意思、拜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摺的解釋

亦稱“ 拜摺子 ”。 清 制,督撫以上有要事專折上奏,把折匣供在大堂香案上,對之行三跪九叩禮,然後取交折差,高捧頭上,開中門送出。拜折時,屬員站班,步兵排隊,放炮奏樂,儀節隆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然而你看他拜摺子也説禁煙,出告示也説禁煙,下劄子也説禁煙,卻始終不曾説出禁煙的辦法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撫臺一面拜摺參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拜摺”一詞在中文語境中有兩種不同含義,需結合曆史制度與成語文化分别解釋:

一、清代奏折禮儀制度

指清朝高級官員(如總督、巡撫)向皇帝呈遞重要奏折時的正式儀式。
具體流程包括:将奏折匣子供于大堂香案上,行三跪九叩禮,由折差高舉奏折從中門送出。儀式中伴有屬員列隊、士兵整隊、鳴炮奏樂等隆重環節,體現皇權至上的等級制度。該制度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清代文獻中均有記載。

二、成語引申義

“拜摺子”作為成語(發音:bài zhé zi),比喻為追求功名利祿而向權貴卑躬屈膝的行為。
其中“摺子”原指官員案卷,後引申為權貴膝下。此用法帶有貶義,強調喪失原則、谄媚逢迎的行為特質,常見于對趨炎附勢者的諷刺,如:“他為了升職到處拜摺子,早忘了初心。”

補充說明

  1. 發音差異:作為禮儀制度時,“摺”可讀shé(如注音ㄕㄜˊ)或zhé,成語固定讀zhé。
  2. 語境區分:現代使用中,曆史制度含義多出現于文獻研究,而成語用法更常見于口語批評場景。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曆史研究可參考《清會典》等原始制度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拜摺這個詞意思是指在古代寄信時,将信折疊成一定規格的疊紙形式,用以表示敬意或禮節。這種方式通常用于官方信函、封建禮儀或宗教儀式中。現代使用時也可以表示對某人的推崇或敬仰。 拜摺的拆分部首是⽬和⼿,總共有11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最早的寫法為⽊⾿。在繁體字中,拜摺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拜摺」。 古時候漢字寫法為⽊⾿,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将信紙打開、折疊、疊成摺子的場景。這種方式顯示了古代人們對禮節和儀式的重視。 一些例句可以是: - 我特地拜摺給他寫了信,以表達我的感激之情。 - 他拜摺了一封信作為感謝禮物,以示對老師的尊敬。 與拜摺相關的組詞有: - 摺紙:指折紙的技藝或折紙遊戲,常見于兒童手工活動中。 - 摺扇:指将紙張折疊成扇形的扇子,常見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品。 拜摺的近義詞可以是: - 拜折:指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将信紙折疊的動作或儀式。 - 拜書:指向某人表達敬意或崇拜之意并表示感謝的書信。 拜摺的反義詞難以界定,因為它是一個比較具體的詞彙,沒有一個明确對立面的詞彙與之相對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