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達上的箋記、書啟。《新唐書·百官志一》:“下之達上,其制有六:一曰表,二曰狀,三曰牋,四曰啟,五曰辭,六曰牒。”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三:“ 宣和 間,雖風俗已尚諂諛,然猶趣簡便。久之,乃有以駢儷牋啟與手書俱行者。主於牋啟,故謂手書為小簡。” 鄭觀應 《盛世危言·考試下》:“一為文學科,凡詩文詞賦章奏牋啟之類皆屬焉。”
“牋啓”是一個由“牋”和“啓”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彙,多用于書信或文書。以下是具體解釋:
“牋啓”可理解為以書信形式陳述或請求的文體,類似“奏啟文”,常用于古代官方或私人信函中,兼具“箋”的書寫載體和“啟”的陳述功能。例如:宋代公文常用“箋啟”作為下級向上級陳事的文書。
現代漢語中,“牋啓”已不常用,但“啟”仍保留在“啟事”“開啟”等詞彙中;“箋”則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注釋(如“詩箋”)。
如果需要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建議查閱《說文解字》或古代書儀類文獻。
《牋啓》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用于信函或書信的開頭,表示正式用語“啟”。牋啓與現代漢字詞語“啟”意思相同,都是指啟動、開始或打開的意思。
《牋啓》的部首是牙(yá),它屬于八目四橫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7,其中部首牙占2筆畫,右邊的部分牋占15筆畫。
《牋啓》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它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楚辭》中。在繁體中,牋的部分通常是寫作“牐”字,而啓的部分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牋和啓的寫法有一點不同。牋的古代寫法常常寫作“籲”,而啓的古代寫法常常寫作“啓”。這些寫法在後來的演變過程中逐漸簡化為現代常用的形式。
1. 非常尊敬的先生:
請允許我在此牋啓您,并表達我的敬意。
2. 親愛的朋友們:
我給你們寫信,牋啓這封信帶給你們最美好的祝福。
組詞:牋封(指寫在信封上的啟示)、啓發(開啟智慧、啟示人心)。
近義詞:啟、開、開啟。
反義詞:止、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