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禮的意思、敵禮的詳細解釋
敵禮的解釋
平等相待之禮。《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有喪,拜焉” 唐 孔穎達 疏:“ 宋 是先代之後,王以敵禮待之。”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一:“時巡按其地者為 何禦史 某,其父昔以賣笠為業, 章 故性倨少禮,而尤以是輕 何 。會 何 入謁,請講鈞敵禮, 章 益怒。”
詞語分解
- 敵的解釋 敵 (敵) í 有利害沖突不能相容的:敵人。敵方。敵寇。 指敵人:敵後。敵情。敵酋。敵特。輕敵。克敵制勝。 抵擋:寡不敵衆。 相當:勢均力敵。匹敵。敵手(能力相等的對手)。 仇視:敵意。“諸侯敵王所忾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網絡擴展解釋
“敵禮”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1.基本含義
敵禮指平等相待之禮,常用于描述雙方地位相當或需以對等方式交往的禮儀。例如:
-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周王以敵禮對待宋國,因宋是前朝後裔,地位特殊;
-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提到官員因出身差異引發的敵禮争議。
2.詞義解析
- “敵”:此處并非“敵人”,而是“對等、相當”之意,如“勢均力敵”。
- “禮”:指符合規範的儀式或行為準則,如“禮賢下士”。
3.語境延伸
部分資料提到“敵禮”可能用于敵對關系中表達禮節,如戰争中一方對另一方困境的短暫尊重。但此解釋多見于現代網絡詞典,權威古籍中未明确提及,可能為引申義或特定場景下的用法。
4.應用場景
- 曆史外交:諸侯國或王朝間的平等交往;
- 社會關系:強調身份對等,如清代官員因出身引發的禮儀之争。
5.常見混淆
需注意與“敵體”(地位相當)、“敵國”(對等國家)等詞區分,三者均含“對等”義,但“敵禮”更側重禮儀形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柳南隨筆》原文(來源:、2、8)。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敵禮(dí lǐ)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下面是關于敵禮的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的簡短解釋:
拆分:敵(dí)- 禮(lǐ)
部首:敵字的部首是攵,禮字的部首是礻
筆畫:敵字有8個筆畫,禮字有5個筆畫
來源:敵禮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中,意思是對待敵人的禮節和禮貌。後來在古代道德哲學中也被用來表示對敵人的尊重和善待。
繁體:敵禮(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敵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結構仍然相似。禮字的寫法變化較小,基本保持不變。
例句:他不計前嫌地向敵人行了一個敵禮。
組詞:敵對、敵人、敵意、敵視、禮節、禮貌等。
近義詞:敵對、敵視
反義詞:友禮
希望這些簡短的解釋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