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而不猛”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wēi ér bù měng,意為有威儀但不顯得兇猛,常用來形容人威嚴莊重卻不過分嚴厲或壓迫感強。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出自《論語·述而》,描述孔子的氣質: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意為孔子溫和而嚴肅,威嚴卻不兇猛,恭敬而安詳。這是孔子的學生對其品行的贊揚,體現了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
這一成語強調權威與溫共存,倡導通過内在修養建立威信,而非依賴外在威懾。對現代人際交往和領導力培養仍有重要借鑒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論語》原文或相關儒家經典研究。
《威而不猛》是一個成語,意為有威勢卻不具備攻擊性。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人或事物表面上很有力量,但實際上并不具備強大的能力或戰鬥力。
《威而不猛》這個成語的部首是“鬼”,總共由16畫組成。
《威而不猛》是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具體來源并無明确記錄。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威而不猛」。繁體字常常在一些華人社區或文化活動中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威而不猛》這個成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在現代使用中通常使用現行的簡化字體。
1. 他表面上威風凜凜,但實際上威而不猛,所以從沒人真正對他感到威脅。
2. 這個團隊在外展示的實力給人一種威勢,但他們的競争力卻威而不猛。
威風、威信、威武、而且、而已、不要、猛虎、猛烈、猛然
威風凜凜、大有威勢、威武不凡、氣勢非凡
猛烈、威猛、威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