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一種設有火攻裝備的戰船。《魏書·敬宗紀》:“都督 李苗 以火船焚 河橋 。”《北史·藝術傳上·陸法和》:“遂縱火船,而逆風不便。”《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黃蓋 已自準備火船二十隻,船頭密布大釘。”
(2).輪船的舊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茲有火船、氣船,一日夜能行二千餘裡者。”
"火船"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其核心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軍事作戰工具 《漢語大詞典》界定為"古代戰争中用于火攻的船隻",《武備志·火器圖說》記載其構造特征為"船身載引火物,順風駛向敵陣"。三國時期赤壁之戰中,周瑜采用"火船連環計"大破曹軍(《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成為冷兵器時代典型戰術案例。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詳述火船需"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上",配合火種裝置形成移動燃燒體。
二、蒸汽動力船舶 清末《海國圖志》收錄"火輪船"詞條,特指19世紀傳入中國的蒸汽動力船。廣東方言保留此稱謂,《廣東新語·舟語》記載粵商稱蒸汽船為"火船",因其"以火力驅動,異于帆樯"。該用法延續至民國時期,1932年《申報》仍有"滬港火船定期班次"的航運報道。
三、民俗文化載體 福建沿海地區存在"送火船"民俗,《閩雜記》載述漁民每年制作紙質火船"載晦氣入海焚燒",此俗可追溯至明代抗倭時期衍生的驅邪儀式。潮汕地區元宵節保留火船巡遊傳統,船體裝飾燭火象征"引災出海,保境平安"(《潮州府志·風土卷》)。
文獻依據:
“火船”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用途
火船是古代戰争中裝備火攻器械的戰船,船上常裝載硫磺、瀝青、石油、火藥等易燃物,點燃後沖向敵方艦隊或港口設施,通過火勢蔓延造成破壞和恐慌。
曆史實例:
戰術特點
火船需借助風向和水流,且常配合其他戰船協同作戰。例如《北史》提到“縱火船而逆風不便”,說明環境因素對火船效果影響顯著。
19世紀中後期,隨着蒸汽動力船舶傳入中國,“火船”成為早期對輪船的俗稱。例如太平天國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提到“火船、氣船,一日夜能行二千餘裡”,即指蒸汽船。
“火船”在漢語中也比喻陷入危險或絕境的局勢,源自古代火船戰術的決絕性。例如形容企業陷入危機時,可說“形勢如同火船”。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戰役或詞語演變,可參考《資治通鑒》《三國志》等古籍。
哀哭哀臨白劫暴勃瀑溜閉箝不此之圖長生祿位樗村鹑臘辍卷大鈔戴履殿呵東門之役吠瑠璃符袋割慈狗腿子鼓點子畫虎不成反類犬诙語鹘入鴉群蛱蝶簡核腳貨嘉巧佳勝傑邁吉光片羽荊樲禁刑日啾唧酒幟刻誦口語枯苗阃郡兩邊倒兩宋志傳僚幕龍驷男排騎曹邛邛羣聽認清容日阮鹹三韓紙三自掃定刷恥蘇黎世特命體腔通政痛醉外甥女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