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一種設有火攻裝備的戰船。《魏書·敬宗紀》:“都督 李苗 以火船焚 河橋 。”《北史·藝術傳上·陸法和》:“遂縱火船,而逆風不便。”《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黃蓋 已自準備火船二十隻,船頭密布大釘。”
(2).輪船的舊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茲有火船、氣船,一日夜能行二千餘裡者。”
“火船”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用途
火船是古代戰争中裝備火攻器械的戰船,船上常裝載硫磺、瀝青、石油、火藥等易燃物,點燃後沖向敵方艦隊或港口設施,通過火勢蔓延造成破壞和恐慌。
曆史實例:
戰術特點
火船需借助風向和水流,且常配合其他戰船協同作戰。例如《北史》提到“縱火船而逆風不便”,說明環境因素對火船效果影響顯著。
19世紀中後期,隨着蒸汽動力船舶傳入中國,“火船”成為早期對輪船的俗稱。例如太平天國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提到“火船、氣船,一日夜能行二千餘裡”,即指蒸汽船。
“火船”在漢語中也比喻陷入危險或絕境的局勢,源自古代火船戰術的決絕性。例如形容企業陷入危機時,可說“形勢如同火船”。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戰役或詞語演變,可參考《資治通鑒》《三國志》等古籍。
《火船》是指一種用來進行海上交通或作戰的船隻,其特點是在船上設有火炬、火炮等燃燒物,以便遠距離點燃敵船或提供光亮。這種船隻通常是在夜間或惡劣天氣條件下使用。
《火船》這個詞可以拆分成“火”和“船”兩個部分。其中,“火”的部首是火字旁,它的拼音是huǒ,總筆畫數為4。而“船”的部首是舟字旁,它的拼音是chuán,總筆畫數為6。
《火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海戰。在古代,火藥的發明使得人們可以利用火焰對敵船發動攻擊。為了提高攻擊效果,人們開始設計并使用火船。這種以火為武器的船隻在戰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被稱為《火船》。
《火船》的繁體字為「火船」。
在古代,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火船》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具體寫法請參考古代文獻和文物。
1. 黑暗的夜晚,海上突然出現了一艘燃燒的火船。
2. 敵方艦隊企圖用火船攻擊我們的港口。
1. 火攻:利用火焰進行攻擊的戰術。
2. 火災:指因火引起的災難性事故或火勢。
火舶、火艦。
水船、水下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