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心誦讀。 漢 班固 《典引》:“臣 固 常伏刻誦聖論,昭明好惡,不遺細微。”
“刻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專心、深入地誦讀或研習。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刻”與“誦”組成,其中“刻”在此處意為“研治”或“專注”,而非字面雕刻之意;“誦”即誦讀。合指投入精力、細緻地研讀或背誦。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東漢班固的《典引》:“臣固常伏刻誦聖論,昭明好惡,不遺細微。”此句表明“刻誦”強調通過專注學習來明辨是非,注重細節的治學态度。
語境用法
多用于形容對經典文獻的深度研讀,如儒家典籍或聖賢論述,帶有嚴謹治學、追求精微的語義色彩。
延伸理解
部分注疏(如《昭明文選》李善注)将“刻”解釋為“治”,進一步強化了該詞包含分析、研究的層次,而不僅是機械誦讀。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學術讨論。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刻誦》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反複細細閱讀或背誦。通常用來描述對經典著作或重要文獻的深入學習和領會。
《刻誦》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刀(刂)和言(讠),部首刀(刂)意味着與刀削刃相關,部首言(讠)意味着與言語相關。整個詞組共有10個筆畫。
《刻誦》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是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成而成。在繁體中,它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刻誦」。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刻誦」的寫法并無太大差異,基本呈現的是現代寫法的形式。
1. 學者們常常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經典著作,會花費很多時間刻誦。
2. 他刻誦了幾遍古代詩歌,以提高自己的寫作功底。
3. 每天早上,我都抽出一些時間來刻誦英文單詞,以強化自己的詞彙量。
刻石、刻苦、刻意、誦讀、誦經、誦訂、誦念、誦讀。
默讀、反複背誦、刻苦鑽研。
忽略、輕視、怠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