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晉 名士。 阮籍 從子,與 籍 齊名,時稱“大小 阮 ”。見《晉書·阮鹹傳》後以“阮鹹”為“侄子”的代稱。 唐 李端 《寄上舍人叔》詩:“ 阮鹹 雖别巷,遙識此時心。”
(2).古樂器名。簡稱“阮”。撥弦樂器。古琵琶的一種。形狀略像月琴,柄長而直,四弦有柱。相傳 晉 阮鹹 創制并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 元行沖 賓客為太常少卿,有人於古墓中得銅物,似琵琶而身正圓,莫有識者。 元 視之曰:‘此 阮鹹 所造樂具。’乃令匠人改以木,為聲甚清雅,今呼為‘阮鹹’是也。”
阮鹹是中國傳統彈撥樂器及曆史人物的雙重指稱概念,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樂器名稱
阮鹹(ruǎn xián)是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形制近似月琴,四弦十二柱,以撥片觸弦發聲。該樂器得名于西晉名士阮鹹,因其擅長演奏此器而被後世定名。其構造特征為圓形共鳴箱、直柄長頸,音色渾厚圓潤,常用于戲曲伴奏及民族樂團中低音聲部。現代改良後的阮鹹系列包括高音阮、中阮、大阮等,擴展了音樂表現力。
二、曆史人物
阮鹹(234-305),字仲容,魏晉時期文學家、音樂家,屬“竹林七賢”之一。其人以放達不羁著稱,《晉書·阮鹹傳》記載其“任達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遊”。他精通音律,曾修訂古樂理,主張音樂應表達自然性情,反對禮教束縛。其文學創作多散佚,現存《律議》殘篇及《三調》琴曲理論,對後世音樂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阮鹹”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身份:阮鹹是西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為阮籍的侄子,兩人并稱“大小阮”。他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有“妙達八音”的美譽,性格放達不拘禮節()。
生平:
起源:因阮鹹擅長改良并演奏此樂器而得名。唐代文獻記載,有人從古墓中發現類似琵琶的銅制樂器,經考證為阮鹹所創,後以木制改進,音色清雅()。
形制與特點:
若需進一步了解阮鹹的音樂貢獻或竹林七賢背景,可參考古籍《晉書·阮鹹傳》及唐代《隋唐嘉話》。
挨門逐戶白鶴仙擺條褊宕避年才壯抄近路抄劄塵思沖泥酬効傳衣大夢初醒丹衷大中駧馳端謹隊友發瘋翻撲法壇飛電服車富族觀頤悍梗旱歉皇初佳人薄命界疆救傾君子固窮舉燧開齋節涼薯陵衍鹿頭關魔道铙部凝笳猊坐泡妞清放然物潤資山庖設硯守氣説稱他每歎重天帚通典脫手彈丸土洋并舉兀岸象龍綫民獮狩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