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獸吉光身上的一片毛。比喻殘存的藝術珍品。 明 王世貞 《題三吳楷法十冊》之五:“此本乃故人子售餘,為直十千,因留置此,比於吉光之片羽耳。” 清 曹寅 《題胡靜夫藏僧漸江畫》詩:“吉光片羽休輕覰,曾敵 梁園 玉畫叉。” 朱光潛 《藝文雜談·談書牍》:“ 魏 晉 以前,著錄的書牍多為吉光片羽,言簡意赅而風味隽永。”參見“ 吉光 ”。
“吉光片羽”是一個比喻珍貴事物殘存部分的成語,具體解析如下:
指古代神獸吉光的一片羽毛,比喻殘存的珍貴文物或藝術珍品。也引申用于形容古代典籍中僅存的精辟片段或事物中珍貴的零星部分。
語源構成
典故出處
最早見于漢代劉歆《西京雜記》卷一:“武帝時西域獻吉光裘,入水不濡”,後明代王世貞首次将“吉光片羽”作為成語使用。
需注意該成語不用于形容人的容貌(如的錯誤示例),其核心始終圍繞“珍貴殘存物”的意象。
可通過查看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獲取更多用法解析。
吉光片羽是一個成語,取自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一句話:“吉光片羽,隕矣哉!”意思是美好的光輝和美麗的羽毛都已經消失了,形容美好事物的消逝。
該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口、光、犬、羽,共有13個筆畫。
吉光片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書記載的屈原和賈生之間的故事。屈原是楚國的大夫,他因忠誠而受害,被賈生陷害流放。當屈原在流放途中,看到一隻白鵝墜落于地,他感慨萬分地說:“吉光片羽,隕矣哉!”這句話後來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美好事物的消逝。
繁體字中,“吉光片羽”的寫法為「吉光片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根據古籍《說文解字》,字形也多有不同,如光字在古代寫作“層”(讀音:guāng),片字寫作“便”(讀音:piān),羽字寫作“禺”(讀音:yǔ)。在古代,這些字形常常用于書法作品。
以下是幾個使用吉光片羽的例句:
與吉光片羽相關的組詞有:片羽寸光、羽毛片化。
吉光片羽的近義詞有:美好事物的消逝、光鮮而短暫。
吉光片羽的反義詞是:長存不朽、流傳千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