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火船的意思、火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火船的解释

(1).古代一种设有火攻装备的战船。《魏书·敬宗纪》:“都督 李苗 以火船焚 河桥 。”《北史·艺术传上·陆法和》:“遂纵火船,而逆风不便。”《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黄盖 已自準备火船二十隻,船头密布大钉。”

(2).轮船的旧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兹有火船、气船,一日夜能行二千餘里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火船"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其核心释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军事作战工具 《汉语大词典》界定为"古代战争中用于火攻的船只",《武备志·火器图说》记载其构造特征为"船身载引火物,顺风驶向敌阵"。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用"火船连环计"大破曹军(《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成为冷兵器时代典型战术案例。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详述火船需"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上",配合火种装置形成移动燃烧体。

二、蒸汽动力船舶 清末《海国图志》收录"火轮船"词条,特指19世纪传入中国的蒸汽动力船。广东方言保留此称谓,《广东新语·舟语》记载粤商称蒸汽船为"火船",因其"以火力驱动,异于帆樯"。该用法延续至民国时期,1932年《申报》仍有"沪港火船定期班次"的航运报道。

三、民俗文化载体 福建沿海地区存在"送火船"民俗,《闽杂记》载述渔民每年制作纸质火船"载晦气入海焚烧",此俗可追溯至明代抗倭时期衍生的驱邪仪式。潮汕地区元宵节保留火船巡游传统,船体装饰烛火象征"引灾出海,保境平安"(《潮州府志·风土卷》)。

文献依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2. 茅元仪.《武备志》[M]. 明天启元年刻本.
  3. 屈大均.《广东新语》[M]. 中华书局, 1985.
  4. 施鸿保.《闽杂记》[M].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网络扩展解释

“火船”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古代火攻战船

  1. 定义与用途
    火船是古代战争中装备火攻器械的战船,船上常装载硫磺、沥青、石油、火药等易燃物,点燃后冲向敌方舰队或港口设施,通过火势蔓延造成破坏和恐慌。
    历史实例:

    •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黄盖曾用火船战术大破曹军(《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 明代《魏书·敬宗纪》记载:“都督李苗以火船焚河桥”。
  2. 战术特点
    火船需借助风向和水流,且常配合其他战船协同作战。例如《北史》提到“纵火船而逆风不便”,说明环境因素对火船效果影响显著。


二、轮船的旧称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蒸汽动力船舶传入中国,“火船”成为早期对轮船的俗称。例如太平天国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到“火船、气船,一日夜能行二千余里”,即指蒸汽船。


延伸含义(成语用法)

“火船”在汉语中也比喻陷入危险或绝境的局势,源自古代火船战术的决绝性。例如形容企业陷入危机时,可说“形势如同火船”。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战役或词语演变,可参考《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按拍柏梁体摆摊子百盏饱食终日宝肆並載不满补衣唱令家冲迈大发雷霆大芒骆道秘电冰柜儿童节恶讨烦弱风藻纷轮改头换尾轧空葛衣骨颤肉惊归槥聒絮骨炭回旋曲角簟假是浄了矜功伐能军容具修扣壶长吟口琴叩愬老学菴雷淀泪眼立限论辩马蚿面谋南风拏事泮涣屏翰迁固祺福三尺桐三香省躬师母食肬耸恿土瓷外累无千待万宵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