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之役的意思、東門之役的詳細解釋
東門之役的解釋
《左傳·隱公四年》:“ 宋公 、 陳侯 、 蔡 人、 衛 人,圍其東門,五日而還。”又《隱公五年》:“ 鄭 人侵 衛 牧,以報東門之役。”後因以“東門之役”指舊仇。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吏部·汪徐相仇》:“﹝ 徐必進 ﹞與 汪 ( 汪雅堂 )為桑梓,初處丞固無香火情,比 汪 報東門之役,人亦尤其已甚。”
詞語分解
- 東門的解釋 .東城門。《詩·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 漢 張衡 《東京賦》:“西阻 九阿 ,東門于 旋 。” 清 王鳴盛 《蛾術編》卷四十:“ 漢 唐 時州郡多在京師之東,士大夫遊宦於京者
- 役的解釋 役 ì 服兵務,從軍:從役。現役。 戰事:戰役。 服勞力之事:勞役。徭役。 使喚:役使。奴役。 被役使的人:役夫。役徒。仆役。雜役。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東門之役”是源自春秋時期的曆史事件,後演變為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成語釋義
指代舊仇或曆史上的恩怨,常用于比喻因過去矛盾引發的報複行為。其典故出自《左傳·隱公四年》和《隱公五年》。
二、曆史背景
- 起因:公元前719年,衛國州籲弑殺衛桓公自立,為轉移國内矛盾并樹立威信,聯合宋、陳、蔡等國攻打鄭國。直接導火索是鄭國收留宋殇公的政敵公子馮,以及鄭衛之間因公孫滑(共叔段之子)引發的舊怨。
- 經過:諸侯聯軍圍攻鄭國都城東門五日,但因指揮混亂、鄭國頑強抵抗,最終撤退。
- 後續:鄭國為報複,次年入侵衛國,史稱“以報東門之役”。
三、成語結構與用法
- 結構:主語 + 東門之役(例:“此乃東門之役,不可不報”)。
- 例句: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補遺》中曾用此典描述政治報複。
四、影響與意義
- 這是春秋時期首次多國聯合攻打一國的戰役,标志着諸侯争霸的加劇。
- 鄭國戰後調整外交策略,為後續崛起奠定基礎。
該成語濃縮了春秋諸侯的權謀鬥争,既指具體戰役,也引申為曆史積怨的象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東門之役》是指中國曆史上發生在東門地區的一次重要戰役。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時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意思:《東門之役》指的是在東門地區發生的一次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戰役。
拆分部首和筆畫:《東門之役》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東”、“門”和“之役”。部首分别是“一”(yī)、“門”(mén)和“彳”(chì),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東門之役》這個詞源于中國曆史上曾發生過的一場重要戰役,具體來源可以追溯到事件的曆史背景。
繁體:《東門之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東門之役」。
古時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東門之役》這個詞在古代寫法中也是類似的。
例句:《東門之役》是中國曆史上發生的一次著名戰役。
組詞:東門、戰役
近義詞:東門戰役
反義詞:無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