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東門之役的意思、東門之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東門之役的解釋

《左傳·隱公四年》:“ 宋公 、 陳侯 、 蔡 人、 衛 人,圍其東門,五日而還。”又《隱公五年》:“ 鄭 人侵 衛 牧,以報東門之役。”後因以“東門之役”指舊仇。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吏部·汪徐相仇》:“﹝ 徐必進 ﹞與 汪 ( 汪雅堂 )為桑梓,初處丞固無香火情,比 汪 報東門之役,人亦尤其已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東門之役是漢語詞典中收錄的典故性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因背信棄義或同室操戈引發的争鬥,後多用于形容内部矛盾激化或盟友反目成仇的事件。這一典故源自《左傳·隱公四年》記載的春秋時期鄭國與宋國之間的軍事沖突。

典故釋義與曆史背景

  1. 事件起源

    《左傳》記載,公元前719年,宋國聯合陳、蔡、衛等國攻打鄭國,包圍其都城東門(今河南新鄭)。鄭國因曾與宋國結盟卻遭突襲,此戰被稱為“東門之役”。

  2. 引申含義

    該典故被引申為“盟友背叛”或“内部相殘”的象征。例如,《漢語大詞典》指出,“東門之役”常用于批判違背道義、破壞聯盟的行為。

文獻引用與語義演變

權威參考來源

  1. 《左傳·隱公四年》原文記載(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
  3.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
  4. 《中華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

網絡擴展解釋

“東門之役”是源自春秋時期的曆史事件,後演變為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成語釋義

指代舊仇或曆史上的恩怨,常用于比喻因過去矛盾引發的報複行為。其典故出自《左傳·隱公四年》和《隱公五年》。

二、曆史背景

  1. 起因:公元前719年,衛國州籲弑殺衛桓公自立,為轉移國内矛盾并樹立威信,聯合宋、陳、蔡等國攻打鄭國。直接導火索是鄭國收留宋殇公的政敵公子馮,以及鄭衛之間因公孫滑(共叔段之子)引發的舊怨。
  2. 經過:諸侯聯軍圍攻鄭國都城東門五日,但因指揮混亂、鄭國頑強抵抗,最終撤退。
  3. 後續:鄭國為報複,次年入侵衛國,史稱“以報東門之役”。

三、成語結構與用法

四、影響與意義

該成語濃縮了春秋諸侯的權謀鬥争,既指具體戰役,也引申為曆史積怨的象征。

别人正在浏覽...

菴摩羅庵蔚白種兵要地志博徒裁衣日策牍麤滞倒仰兒大享釣遊之地反戈一擊分勢複合拊鍵幹白绀青幹突根牙盤錯共同光火孤劭孤竹城薨隕候潮畫絕換個兒華山胡釘鉸江神子簡雅卷衣鞠窮老懷龍準謾憶民有菜色穆護内供奉鳥鷇膩抹嘔嘔噴水池披凍清辭青華觀磬人清涕群起而攻之驅逐铩羽涸鱗神閑氣靜朔參官殊質塗歌裡抃微燈溫酎污萊箫管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