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gnorant;******-minded; muddle-headed] 渾沌無知;淳樸
(1).淳樸。 元 袁桷 《善之佥事兄南歸述懷百韻》:“約制如竟寧,渾噩回正始。”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上》:“ 唐山 後 東平 《武德歌》, 韋孟 後 傅毅 《勵志詩》,皆典實不浮,差可紹響。然高古渾噩,大弗如也。” 劉師培 《文說·耀采篇》:“蓋渾噩之風既革,巍煥之運斯開,觀纁緅紺絳,織文有新組之華……物固宜然,況於文乎?”
(2).形容無知無識,糊裡糊塗。 冰心 《南歸》:“我甯可做一個麻木,白癡,渾噩的人。”
(3).形容一片模糊的景象、狀态。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三引 清 金堡 詩:“雲壓江心天渾噩,蝨居豕背地寬饒。” 清 沉廉 《錦江觀潮》詩:“一氣渾噩渺無盡,乾坤不覺如浮萍。”《人民文學》1981年第4期:“在渾噩含混的記憶中,除了片斷的愚昧兒戲--惡作劇之外,我隻殘留着點滴的‘太公在此’的燈籠杆之類的遺風陳迹。”
“渾噩”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隨語境和時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質樸淳厚
指民風或性格的淳樸、厚重,常用于描述上古時期的樸素風氣。例如《文明小史》中提到“民俗渾噩,猶存上古樸陋之風”。元代袁桷的詩句“渾噩回正始”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糊裡糊塗,無知無識
現代更常用此義,形容人思維混亂、缺乏判斷力。如冰心在《南歸》中寫道:“我甯可做一個麻木、白癡、渾噩的人”。滬江詞典将其解釋為“無知無識、糊裡糊塗”。
“渾渾噩噩”是衍生成語,原指渾厚嚴肅(如揚雄《法言·問神》中“虞夏之書渾渾爾”),現多與“渾噩”同義,強調迷茫無知的狀态。近義詞包括“渾渾沌沌”“懵懵懂懂”,反義詞則為“神清氣爽”“朝氣蓬勃”。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詞義,若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渾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渾”和“噩”兩個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
“渾”字的部首是水,它的總筆畫數為9;
“噩”字的部首是口,它的總筆畫數為13。
來源:
渾噩一詞最早出現于《尚書·公勞河渎讓民命》:“建築渾噩,迅雷風烈。”此處“渾噩”形容建築的嘈雜、繁忙之狀。
繁體:
由于渾噩是一個古老的詞語,因此在繁體字中,其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在不完全相同。但是,渾噩作為一個古老的詞語,其寫法并未發生改變,因此在古代也是由“渾”和“噩”兩個字組成。
例句:
1. 他的思維渾噩不清,無法做出明智的決策。
2. 面對失敗的現實,他感到渾噩不堪,不知道該怎麼辦。
組詞:渾濁、渾然、噩夢、噩耗
近義詞:模糊、困惑、迷茫
反義詞:清晰、明亮、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