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牛具的意思、牛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牛具的解釋

(1).耕牛和農具。《宋史·莊夏傳》:“時流民來歸, 夏 言:‘ 荊 、 襄 、兩 淮 多不耕之田,計口授地,貸以屋廬牛具。’”《元史·世祖紀十》:“以 别速帶 逃軍七百餘人付 安西王 屯田,給以牛具。”

(2). 金 賦稅單位,一耒加三頭牛為一具。《金史·食貨志二》:“牛頭稅,即牛具稅, 猛安 、 謀克 部 女直 戶所輸之稅也。其制每耒牛三頭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頃田畝有奇,歲輸粟大約不過一石……四年,詔内地諸路,每牛一具賦粟五鬥,為定制。”《金史·食貨志二》:“八月,尚書省奏,推排定 猛安 、 謀克 戶口、田畝、牛具之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牛具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其核心概念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牛具主要指代兩類事物:其一為農業生産中使用的耕牛與配套農具的統稱,其二為金元時期北方地區以耕牛為計算單位的戶籍編制方式。

從農業生産角度分析,牛具在《中國農業史》中被定義為“耕牛與犁具的組合體”,是古代農耕社會生産力的重要體現。宋代文獻《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的“每戶給牛具全者,歲輸粟十石”,印證了牛具作為基本耕作單位的曆史功能。這種用法在當代方言中仍有遺存,如東北地區仍将整套耕作設備統稱為牛具。

在金元時期的戶籍制度層面,《金史·食貨志》明确記載牛具稅制度,規定“每耒牛三頭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頃四畝有奇”。這種以牛具作為賦稅計量單位的制度,反映了當時北方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明的融合特征。現代學者在《元朝社會經濟史》中指出,該制度本質上是将遊牧民族的牲畜計數方式轉化為農耕社會的土地稅制。

詞源考證顯示,“牛具”一詞最早見于北宋文獻《武經總要》,其構詞法采用偏正式複合結構,以核心要素"牛"限定附屬要素"具",與"農具""漁具"等詞構成同類詞彙系統。該詞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仍收錄于晉語、膠遼官話等北方方言區,保持着鮮活的語言生命力。

網絡擴展解釋

“牛具”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解釋綜合了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

一、基本含義

  1. 耕牛和農具
    指古代農耕中使用的牛及相關工具(如犁、耙等)。例如《宋史·莊夏傳》記載,政府為流民提供“屋廬牛具”以恢複生産。

  2. 金代賦稅單位
    在金朝,牛具是稅收計量單位,一具=一耒(農具)+三頭牛。該制度見于《金史·食貨志》,規定每25人授田四頃,按牛具數量征稅,每具年納粟五鬥。


二、延伸與背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如《宋史》《金史》中的原文),可參考、3、8中的曆史引述。

别人正在浏覽...

拜發暴絶迸芽璧殿哔啁怊怊超倫轶群扯雞罵狗丹霍膽氣刀抹沨沨風趣鋒焰幹剛告飨槁窳各樣工業貫址辜雠詭遇合堂彙次會提江上鑒悟金珠絶頂具發楷模老白賞論劍陸生畫盲瞽霿淆民國噴漿法破口大罵乾酒掐子趨朝染指甲草熱升翣柳社稷生民繩樞甕牖士流室人師役瘦受衰斁隨俗天行時氣髫鬌推步外錢向拓嫺穆心慈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