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巽》:“喪其資斧。” 高亨 注:“資,貨也;斧,銅币之作斧形者。資斧猶言錢币也。”後以“喪斧”謂失去行旅之費。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不變法之害》:“濱海小民,無所得食,逃至 南洋 、 美洲 諸地,鬻身為奴,猶被驅迫,喪斧以歸,馴者轉於溝壑,黠者流為盜賊。”
“喪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含義
“喪斧”指失去行旅所需的費用,即旅費耗盡。該詞源自《周易·巽卦》中“喪其資斧”的表述,其中“資”指貨物,“斧”為古代斧形銅币的統稱,兩者合稱“資斧”代指錢財。
詞源考據
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曾用此詞描述清末民衆因貧困流落海外,最終“喪斧以歸”,指其耗盡錢財被迫返鄉,部分人淪為盜賊。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周易》原文及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喪斧》是一個有着特定意義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某個事物或人的失去重要的工具或資源,導緻工作或生活無法順利進行的情況。
《喪斧》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喪”字的部首為一丨,它是一個獨立的漢字;“斧”字的部首為ㄨ,它由三個橫筆畫組成。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故。相傳,在中國古代有一位名叫魯班的木匠,他以其精湛的木工技藝聞名。有一天,魯班的斧子突然丢失了,因此他無法繼續完成他正在進行的工作。于是,人們用“喪斧”來比喻某人失去重要工具或資源後所帶來的困境。
繁體字寫作「喪斧」,「喪」字的上部分多了額外的「亡」字,表示喪失,「斧」則與簡體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斧」字的形狀稍有變化,現代的「斧」像個矩形的形狀,而古代的寫法則更接近于一個類似于三角形的形狀。
1. 他的計算機病毒被誤删了,現在他完全喪斧了。
2. 在家中遭遇火災,家裡的重要文件都被燒毀了,他們現在面臨着喪斧的困境。
3. 經濟危機使得許多企業陷入了喪斧的狀态。
1. 喪失:表示失去某物或某種能力。
2. 斧頭:用來砍伐木材的工具。
3. 斧正:指糾正錯誤,使其恢複正常。
1. 失去:指因某種原因而喪失、遺失某物。
2. 喪失:與喪斧意義相近,表示失去某種東西。
1. 獲得:指得到某種物品或某種權利。
2. 增加:指某種數量或程度的增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