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eacher]
(2) 今為教師的尊稱
(3) 古為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的人;泛稱傳授文化、技藝的人
(4) 明清兩代,生員、舉子稱座主和學官為“老師”
(5) 對僧侶的尊稱
(1).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的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田駢 之屬皆已死, 齊襄王 時而 荀卿 最為老師。” 唐 韓愈 《施先生墓銘》:“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弔。” 宋 歐陽修 《問進士策》:“自 秦 之焚書,六經盡矣,至 漢 而出,皆其殘脫颠倒,或傳之老師昏耄之説,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間。” 王闿運 《今皇上七年以疆域為紀》:“名孚實副,許為老師。”
(2).泛稱傳授文化、技藝的人。《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崔棁》:“其樂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賈、州縣避役之人,又無老師良工教習。” 金 元好問 《示侄孫伯安》詩:“ 伯安 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説字驚老師。”
(3).今為對教師的尊稱。 葉聖陶 《春聯兒》:“你老師替我拟的那副春聯兒,書塾裡老師仔細講給我聽了。” 劉心武 《班主任》:“ 張老師 被她拉到了外屋,幾個小姑娘都站起來叫‘ 張老師 ’。”
(4). 明 清 兩代,生員、舉子稱座主和學官為“老師”。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至 分宜 當國,而諛者稱老翁,其厚之甚者稱夫子。此後門生稱座主俱曰老師。” 清 黃宗羲 《廣師說》:“自科舉之學興,而師道亡矣。今老師門生之名徧于天下,豈無師哉!”《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這學裡老師是朝廷制下的,專管秀才,你就中了狀元,這老師也要認的。”
(5).對僧侶的尊稱。 唐 王建 《尋李山人不遇》詩:“從頭石上留名去,獨向南峯問老師。” 唐 姚合 《贈盧沙彌小師》詩:“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金6*瓶6*梅詞話》第一百回:“那 普靜 老師跏趺在禪床上敲木魚,口中念經。”
(6).指軍隊出征日久而疲憊。《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老師費財,亦無益也。”《晉書·江統傳》:“方今 關中 之禍,暴兵二載,征戍之勞,老師十萬。” 清 魏源 《聖武紀》卷九:“語及 額勒登保 、 德楞泰 屢次奏捷,則皆為将信将疑之詞,意存忌妬,以揜己老師 南山 、縱賊 隴 西之失。”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老師漢語 快速查詢。
“老師”一詞是對從事教育工作者的尊稱,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源構成
由“老”與“師”組合而成。古漢語中“老”表尊長,“師”指傳授知識、技能的人(《說文解字》釋“師”為“教人以道者之稱”)。二字合稱最早見于《史記》,特指學術傳承者。
核心職能
承擔知識傳授(如學科教學)、能力培養(如批判性思維訓練)、品德塑造(如價值觀引導)三重職責,貫穿學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過程。
社會角色延伸
除課堂教學外,現代教師還需承擔心理輔導(如青少年成長問題介入)、家校溝通(如教育理念協調)、教育創新(如跨學科課程設計)等複合型角色。
文化象征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君親師”的倫理定位,使該稱謂承載着道德楷模的期待。西方文化中“教師”(如英語teacher)則更側重職業屬性。
當代語境演變
互聯網時代出現“人生導師”“行業導師”等泛化用法,部分領域已突破傳統教育場景,泛指在某方面具有指導能力的人。
該詞的使用需注意語境,正式場合多用于基礎教育階段教師,高等教育領域常以“教授”“導師”等職稱替代以示區分。
“老師”是一個常用的詞彙,通常用來指代教育工作者,即教師。詞義内涵包括教書育人、引導學生發展等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老(⺹部)+ 師(⺼部)。筆畫分别為:老(6畫),師(10畫)。
“老師”一詞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尚書·周書·保和》。在古代,它還常用來指導師、長輩、高人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老師”使用的是“師”字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老師”一詞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比如在漢朝的《說文解字》中,“老師”寫作“老師”。在明代的《康熙字典》中,“老師”寫作“老師子”。隨着時代的變遷,現代常用的寫法逐漸确立。
常見的和“老師”相關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