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禅。《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依類托寓,諭以封巒。” 顔師古 注引 文穎 曰:“寓,寄也。巒,山也。言依事類托寄,以喻封禪。”《舊唐書·隱逸傳·王希夷》:“朕為封巒展禮,側席旌賢,賁然來思,克應嘉召。”
(2).觀名。 漢武帝 建元 年間建,在 甘泉宮 外。《文選·揚雄<甘泉賦>》:“往往離宮般以相爥兮, 封巒 、 石關 施靡乎延屬。” 呂延濟 注:“ 封巒 、 石關 ,二觀名。”
“封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封巒作為動詞使用,特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封禅”儀式。這一含義源自《漢書·司馬相如傳》的記載:“依類托寓,諭以封巒”,其中顔師古注釋引文穎觀點,強調“巒”即山,通過象征性表達隱喻封禅活動。唐代文獻如《舊唐書·隱逸傳》中“朕為封巒展禮”也延續了這一用法。
作為名詞,“封巒”是漢武帝建元年間在甘泉宮外建造的一處觀(古代宮殿附屬建築)。揚雄《甘泉賦》提到“封巒、石關施靡乎延屬”,表明其與石關觀并列,屬于甘泉宮建築群的一部分,具有祭祀或觀測功能。
封巒是指山巒被雲霧覆蓋的景象,形容山勢高聳,雲霧缭繞的美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封:寸(cùn)+宀(mián);共3畫。
巒:山(shān)+關(guān);共10畫。
來源:封巒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孟郊的《登科後》詩中,用以描繪山巒被雲霧所包圍的景象。
繁體:封巒的繁體寫法為封巒。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寫封巒時,常采用“封巒”或“峰巒”進行表述。
例句:登高眺望,遠眺的山脈如封巒之境,美麗而壯觀。
組詞:山巒、巒山、多巒、巍巒、巒頭。
近義詞:峰巅、山嶺、群山、絕頂。
反義詞:平原、草地、沙漠、大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