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用賢善,黜退奸惡。《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魏書·世宗紀》:“進善退惡,治之通規,三載考察,政之明典。” 唐 蘇颋 《太陽虧為宰臣乞退表》:“忠肅恭懿,遠謝八元之名;進善退惡,近慙二君之美。”亦作“ 進善黜惡 ”。《魏書·張蒲傳》:“扶弱抑強,進善黜惡,教化大行。”
進善退惡
釋義
指舉薦賢才、貶黜奸佞的行為,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倡導的治國理念。
進善
合義:選拔并任用賢良之士。
退惡
合義:貶退或清除奸佞之徒。
此詞源于古代政治倫理,強調統治者應親賢遠佞:
《漢書·何武傳》:
“進善退惡,治之通義也。”
(舉薦賢良、貶退奸惡,是治國的根本原則。)
用法示例:
《漢語大詞典》(第7版)
收錄“進善退惡”詞條,釋義為“進用賢善,黜退奸惡”,屬儒家政治哲學範疇。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其出自《漢書》,并指出“退”在先秦文獻中已有“斥退”義項。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辭海》(第七版)
将其歸類為“治國方略”,與“選賢舉能”互為補充。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
該詞濃縮了儒家“尚賢”思想,如:
體現了傳統政治中對人才選拔與道德品行的雙重重視。
“進善退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任用賢良之人,罷黜奸惡之輩,強調在治理或選拔人才時應秉持公正和德才标準。以下為詳細解釋:
曆史文獻:
用法擴展:
唐代蘇颋在《太陽虧為宰臣乞退表》中以“進善退惡”自謙,表示自身未能達到古代賢臣的标準,體現其用于自我批評的語境。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或賓語,常見于政論、史評等文體。例如:
“忠肅恭懿,遠謝八元之名;進善退惡,近慚二君之美。”
(出自唐代蘇颋的表文,表達對自身職責的反思)
近義詞:
“進善黜惡”(《魏書·張蒲傳》),語義與用法完全一緻。
這一成語反映了古代中國對德治和人才選拔制度的重視,強調領導者需具備識人善任的能力,并通過公正的獎懲機制維護社會秩序。其思想至今仍對管理學和公共治理具有借鑒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漢書》《魏書》等史籍原文。
百濟部門趁拍搊殺春眠此處點菜雕畫鼎角服俸服馬感孚高更膏子貴紙桂子锢籍海南沈蝦蟆台寒貧橫楣互詞剪剪肌革荊聶久視舊污譏玩淩躍孟織門禁秘籙名牒磨劫鳥瞰淺春峭崿奇怪啟誘權詐曲突徙薪儒素神抶電擊沈鱗沈湘飾節事實上事修水事疏喪夙就檀子媮快渥水駒勿謂言之不預也仙儀宵金帳喜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