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備道的意思、兵備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備道的解釋

[officials of rectifying armed force in Ming Dynasty] 官名。明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設整饬兵備的道員。清代沿置

至兵備道(此指兵備道衙門)前被殺。——清· 邵長衡《青門剩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備道是明清兩代設立的軍事監察官職,主要職責為督導地方軍事防務、整饬兵備,同時兼管轄區内的行政與司法事務。其名稱源自“整饬兵備道”的簡稱,屬省級行政機構“道”下的分巡官職,多由按察使司副使或佥事充任。

從職能來看,兵備道具備以下特點:

  1. 軍事統籌:負責練兵、督造兵器、修築防禦工事,并協調衛所與地方駐軍。例如明代《大明會典》載其“專治兵備,管轄衛所,修葺城池”。
  2. 監察彈劾:監督武将及地方官員,遇戰事可節制總兵以下軍官。清代《皇朝通典》稱其“糾察将弁,整肅營伍”。
  3. 跨域管轄:常跨府州設置,如明代薊州兵備道轄順天、永平二府,清代台灣兵備道統管全台軍政。

該官職始設于明宣德年間,初期為臨時派遣性質,至嘉靖後逐漸固定,清代演變為常設職位。雍正時期曾改稱“分巡道”,乾隆年間恢複舊稱,清末隨新政推行裁撤。

文獻例證可見《明史·職官志》:“整饬兵備,無定員,無定轄”,以及清代《福建省志》記載台灣兵備道“兼理學政,管領吏治、刑名、錢糧、海防”。

注:引用來源包括《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及明清地方志檔案。因古籍原版電子鍊接受限,建議通過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平台查詢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兵備道”是明清時期設置的官職,全稱為“整饬兵備道”,主要負責地方軍事管理與監察。以下是具體解釋:

  1. 定義與職能
    兵備道是明朝在邊疆及各省要沖地區設立的按察司分道機構,由按察司副使或佥事擔任道官。主要職責包括:

    • 分理轄區軍務,監督地方軍隊;
    • 管理兵馬、錢糧、屯田;
    • 維護地方治安。
  2. 設置背景
    明朝為加強軍事控制,在重要區域設兵備道,清朝沿襲此制,乾隆時期将其定為正四品官職,常由守道、巡道兼任。例如,清代文獻記載“至兵備道衙門前被殺”(《青門剩稿》)。

  3. 曆史演變
    該制度起源于明代的監察體系,清代進一步将其職能擴展到軍事後勤與地方治理,形成集“政委、後勤、監察、治安”于一體的角色,雖品級不高但權力廣泛。

總結來看,兵備道是明清地方軍政合一的重要官職,兼具軍事監督與行政管理雙重職能。

别人正在浏覽...

貶笑不對勁荹攎禅乘成真赤黑串炮出口加工區楚南從前得第點穿放野火峰林粉箋乖望鬼話連篇刿心怵目候補幻翳魂飛膽落夥夠講通箭弦僥戰揭調精思饑驅具摺亢衡酷評兩用六神親眷六微毛刺門法迷着袍袖貔武青田石任君日無暇晷肉胞眼三十六郡賞月賒僻世臣十二因緣霜霏水害孰視素蜺壇墠提味窪陷瓦子餧養香弓向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