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糊名的意思、糊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糊名的解釋

科舉考試中防止舞弊的措施之一。凡試卷均糊其姓名,使試官難于徇私作弊。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 武後 以吏部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 宋 王安石 《送陳谔》詩:“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謄書今故密。”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糊名》:“國家設科之意,本以求才,今之立法,則專以防姦為主,如彌封謄録一切之制是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糊名”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項防舞弊制度,指将考生姓名用漿糊密封,使考官無法得知答卷者身份,以确保評卷的公平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作用
    糊名制度要求考生交卷後,由專人将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信息封蓋(即“糊名”),防止考官因私情或受賄而徇私舞弊。這一措施顯著提高了科舉的公正性,成為曆代沿用的一種标準化流程。

  2. 曆史起源與發展

    • 唐代首創:武則天時期因吏部選拔官員存在不公,首次下令在考試中糊名,并暗考定等第(《隋唐嘉話》記載)。
    • 宋代完善:宋代将糊名與“謄錄”(由專人抄寫試卷,避免筆迹辨認)結合,形成更嚴密的防作弊體系。
  3. 社會影響
    糊名制度削弱了門第、人脈等因素對考試結果的影響,為寒門學子提供了相對公平的競争環境,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要改革。

注音與結構:

如需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制度演變細節,可參考《隋唐嘉話》《宋史·選舉志》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糊名》的意思

《糊名》一詞在漢語中有多層含義,主要是指用糊塗不清的名義,或者是指用僞裝、假冒的身份行事。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人或某些行為表面上看似正常、合法,但實際上隱藏着其他目的或動機。

拆分部首和筆畫

《糊名》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米”、“糸”和“名”三個部分。其中,“米”和“糸”都是部首,分别表示糧食和絲線;“名”則是整個詞的核心部分,表示名稱或名字。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字

《糊名》一詞最早出現于古代小說《紅樓夢》中,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在繁體字中,“糊”字是以“糹”作為部首,即「糊」,其拼音為"h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字形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改變。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古時候的《糊名》用的是隸書字體,寫作「糊名」。

例句

1. 他拿着假的身份證明,故意以糊名行騙。

2. 那個偷東西的小偷總是以各種糊名出現,很難抓住他。

組詞

組詞方面,可以根據《糊名》這個詞的含義,與其他詞語進行搭配組詞。例如:“假名”、“僞裝”、“冒名”等。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方面,與《糊名》相近的詞語有:“冒牌”、“僞造”、“虛假”等。

反義詞方面,與《糊名》相對的詞語有:“真實”、“正名”、“明名”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