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末 建安 ( 獻帝 年號)時期 孔融 、 陳琳 、 王粲 、 徐幹 、 阮瑀 、 應瑒 和 劉桢 七人,同時以文學齊名, 曹丕 《典論·論文》雲:“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并馳。”後世因稱為“建安七子”。又以同居 邺中 ,也稱“鄴中七子”。
建安七子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以曹操統治下的建安年間(196—220年)為核心的七位文學家合稱,其名稱最早見于曹丕《典論·論文》。該群體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和劉桢七人。他們的文學創作以“慷慨悲涼”為基調,既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又開創了“風骨”并存的文學風格,成為魏晉文學轉型的關鍵代表。
文學特征與曆史定位
建安七子的作品集中反映了漢末社會動蕩與文人憂患意識,例如王粲《七哀詩》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描繪戰亂慘狀,陳琳《飲馬長城窟行》揭露徭役之痛。這種“志深而筆長”的創作特色,被《文心雕龍》歸納為“觀其時文,雅好慷慨”。在文體創新方面,王粲《登樓賦》開創抒情小賦先河,徐幹《中論》則是哲理散文典範。
群體構成與政治關聯
七子中孔融因反對曹操被殺,其餘六人均依附曹氏政權。曹丕在《與吳質書》中評價其創作“仰齊足而并馳”,表明該群體既有共同的時代烙印,又保持了個性化表達。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嵘《詩品》将王粲列為上品,稱其“發愀怆之詞,文秀而質羸”,而劉桢詩歌則被贊為“真骨淩霜,高風跨俗”。
該文學群體的曆史價值在于承襲兩漢儒學傳統的同時,為後世“竹林七賢”等文人群體提供了組織範式,其作品至今仍是研究漢魏文學嬗變的核心标本。
“建安七子”是東漢末年至三國初期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著名文學家的合稱,由曹丕在《典論·論文》中首次提出。其成員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和劉桢。以下是詳細解析:
人物 | 專長 | 代表作 |
---|---|---|
孔融 | 散文、議論文 | 《薦祢衡表》《論盛孝章書》 |
陳琳 | 檄文、樂府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王粲 | 詩賦(成就最高) | 《登樓賦》《七哀詩》 |
徐幹 | 哲學、情詩 | 《中論》《室思》 |
阮瑀 | 書檄、叙事詩 | 《駕出北郭門行》 |
應玚 | 詩賦(風格柔和) |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詩》 |
劉桢 | 五言詩(氣勢峻) | 《贈從弟》三首 |
注:部分資料誤将“建安七子”與蜀漢謀士混淆(如),實為訛傳。此稱謂專指上述七位文學家。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可查閱《文選》或《三曹七子集》。
鞍前馬後白盛邦諜寶輿愎谏慘黃曹洞出丁黜周王魯大吏膽喪魂驚盜汗端家敦肅槁死蛤蚌公庫漢聖黃案黃禾枷禁剪帖腳花椒壼交神交獻鲫瓜兒浸漁矜縱卷巴攫醳浚恒聯踡憐惜撩淺漓猾厲壇魯禽蒙在鼓裡耐官内眦攀桂評級仆緣謙巽企鵝逡廵饒侈容光煥發肉類入人如意算盤桑榆暮景勝邪世道人情雙邊貿易所遺午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