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末 建安 ( 獻帝 年號)時期 孔融 、 陳琳 、 王粲 、 徐幹 、 阮瑀 、 應瑒 和 劉桢 七人,同時以文學齊名, 曹丕 《典論·論文》雲:“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并馳。”後世因稱為“建安七子”。又以同居 邺中 ,也稱“鄴中七子”。
“建安七子”是東漢末年至三國初期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著名文學家的合稱,由曹丕在《典論·論文》中首次提出。其成員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和劉桢。以下是詳細解析:
人物 | 專長 | 代表作 |
---|---|---|
孔融 | 散文、議論文 | 《薦祢衡表》《論盛孝章書》 |
陳琳 | 檄文、樂府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王粲 | 詩賦(成就最高) | 《登樓賦》《七哀詩》 |
徐幹 | 哲學、情詩 | 《中論》《室思》 |
阮瑀 | 書檄、叙事詩 | 《駕出北郭門行》 |
應玚 | 詩賦(風格柔和) |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詩》 |
劉桢 | 五言詩(氣勢峻) | 《贈從弟》三首 |
注:部分資料誤将“建安七子”與蜀漢謀士混淆(如),實為訛傳。此稱謂專指上述七位文學家。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可查閱《文選》或《三曹七子集》。
《建安七子》是指東漢末年的七位才子,分别是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魯肅、周瑜和司馬懿。他們在亂世中以智勇才智聞名,對當時的政治和戰争産生了重要影響,并且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拆分《建安七子》這個詞,我們可以得到以下部首和筆畫信息:
建(辵,9畫)、安(宀,6畫)、七(一,4畫)、子(子,3畫)
《建安七子》一詞來源于三國時期的曆史文獻《三國志》中的一篇記載。在繁體字中,建安七子的字形與簡體字相似。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建的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且有多種變體形式。而安、七、子的字形與現代基本相同。
他們被後世譽為建安七子,是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建功立業、安心穩定、七步成詩、千絲萬縷、子孫後代
建安英才、建安群英
盛世賢人、末世庸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