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礁的意思、浮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礁的解釋

(1).露出水面的岩石。 許地山 《螢燈》:“那裡頭有一個浮礁,可容四、五人。”

(2).海鳅的俗稱。《甯波府志·鹽政·物産》:“海鰍大者長數十丈,海中浮載,如一二裡山,俗呼為浮礁,舟行避之。”參見“ 海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浮礁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ú jiāo”,由“浮”(意為漂浮)和“礁”(意為礁石)組合而成。在漢語詞典中,它主要指海洋中那些不固定于海底、可能隨水流或潮汐移動的礁石結構。這類礁石通常由珊瑚、岩石或其他沉積物組成,常見于熱帶或亞熱帶海域。浮礁在自然環境中可能因地質活動或海洋動力而形成,有時也指人工設置的浮動礁體,用于漁業資源增殖、海洋生态修複或航海警示目的。

從詞義角度分析:

權威來源參考:本解釋綜合了《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漢語大詞典》的定義,這些詞典由商務印書館和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是漢語語言學領域的标準參考工具。由于無法提供有效鍊接,來源基于實體出版物。

網絡擴展解釋

“浮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露出水面的岩石
    指在水體中(如海洋、江河)自然形成的、部分或全部露出水面的岩石結構。例如:許地山在《螢燈》中提到“那裡頭有一個浮礁,可容四、五人”。

  2. 海鳅的俗稱
    古代文獻中将大型海洋生物“海鳅”(即鲸類)稱為浮礁。如《甯波府志·鹽政·物産》記載:“海鰍大者長數十丈,海中浮載,如一二裡山,俗呼為浮礁,舟行避之”。


二、字義分解


三、使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方言用法,可參考《甯波府志》及許地山作品《螢燈》。

别人正在浏覽...

包吞背處編選部判財政寡頭蠶繭長材成道塵物揣合逢迎春秋裝出氣大采道員房屋放映隊觥酌闳肅寰海惠言餬刷江州司馬嘉年交床轇軋基多忌惡金質獎機泉救偏補弊譏谀狼臅膏懶中散雷行嶺嶂流行語龍骞絡驿祿邑木料蟠螭漂淩喬陟親密三叔閃魄鼪鼯剩欲沈極事功水硙天構童冠突兵退衙宛足武官仙境憲網小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