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绛紅色臂套。《後漢書·輿服志上》:“驛馬三十裡一置,卒皆赤幘絳韝。”《隋書·百官志上》:“其尚書令、僕、禦史中丞,各給威儀十人。其八人武官絳韝,執青儀囊在前。”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驺唱不入宮》:“ 梁 制尚書令、僕、禦史中丞,各給威儀十人,其七人武官絳韝。”
“绛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
成語含義(形容堅固耐用)
根據中等權威性來源,“绛鞲”原指古代用绛紅色漆塗飾的車輛,後演變為成語,比喻堅固耐用的器具或車輛。其核心意義強調物品的經久耐用性,例如:“此劍如绛鞲,曆經百年仍鋒利如初。”
字面含義(绛紅色臂套)
在曆史文獻中,“绛鞲”也指绛紅色的臂套,多見于官員儀仗或服飾描述。例如《後漢書·輿服志》提到“赤幘絳韝”為驿卒裝束,《隋書》記載官員儀仗隊中“武官絳韝執儀囊”。這類臂套可能與身份标識或禮儀功能相關。
構詞解析
注意:兩種解釋的差異可能源于語境不同。若用于文學比喻,多取“堅固”之義;若涉及古代典章制度,則偏向具體服飾部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隋書》等原始文獻。
绛鞲(jiàng gōu)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纟”(纖維)和“革”(皮革),總筆畫為23畫。它是漢字的繁體字,相當于簡體字的“細胞”。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它的形狀更為複雜,需要通過大量的筆畫來構成。
绛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服飾文化。绛是一種古代的紅色染料,常用于官員的服飾上,象征着高貴和尊榮。鞲是一種皮革制作的裝飾品,用來護手。绛鞲在古代被用來形容尊貴、高雅的形象。
下面是一個使用绛鞲的例句:
他言談舉止間散發着一股優雅高貴的氣息,猶如一位身着華麗绛鞲的貴族。
與绛鞲相關的組詞有:绛紗、绛衣、绛羅、绛布等。這些詞語都與古代的服飾文化息息相關,用來描述奢華和高尚。
绛鞲的近義詞可能包括:嬌美、雅緻、高貴等。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來描繪外貌、品味或氣質上的優雅和高尚。
绛鞲的反義詞可能包括:粗俗、庸俗、低賤等。這些詞語則用來形容與高尚文化相反的形象或氣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