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冊的意思、計冊的詳細解釋
計冊的解釋
古代州郡年終向朝廷總結彙報情況的簿冊。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典禮·朝觐大計》:“計冊雖送府司院攢造解京,而朝覲乃有本州縣攢造解府彙解之冊,其式不一,照各處舊例行可也。若夫朝覲官員于計冊賫部之後,總于歲内到齊,元旦同朝臣慶賀。”
詞語分解
- 計的解釋 計 (計) ì 核算:計時。計量(刵 )。計日程功。 測量或核算度數、時間、溫度等的儀器:晴雨計。濕度計。 主意,策略:計策。計謀。 謀劃,打算:計劃。計議。 姓。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冊的解釋 冊 è 古代稱編串好的竹簡,現在指裝潢好的紙本子:紀念冊。花名冊。畫冊。 量詞,指書籍:一冊書。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仙的文書或封爵的诏書:冊文(文體名,為冊命、冊書等诰命文字的一種。簡稱“冊”)。冊命
網絡擴展解釋
“計冊”是古代中國用于地方行政彙報的專用文書,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jì cè(注音:ㄐㄧˋ ㄘㄜˋ)
- 含義:指古代州郡在年終時向朝廷總結彙報政務、財政等情況的簿冊,相當于年度行政報告。
曆史背景與用途
- 彙報内容:涵蓋人口、賦稅、司法案件、倉儲等地方治理數據,是中央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依據。
- 編制流程:由州縣初步編制後逐級彙總至府、司、院,最終呈送京城。
- 時間節點:通常在歲末完成,官員需在元旦前攜帶計冊進京,參與朝觐儀式。
字義解析
- 計:本義為計算、統計,引申為策略、計劃(如“百年大計”)。
- 冊:原指竹簡編成的文書,後泛指登記信息的簿籍。
文獻例證
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典禮·朝觐大計》記載了計冊的格式和呈遞規範,反映了其在官僚體系中的制度化運作。
(如需了解具體文獻原文或曆代演變,可參考《福惠全書》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計冊: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
計冊,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計”是一個單獨的字,讀音為“jì”,意思是統計、計算。它是由部首“言”和“十”組成,總共有8畫。而“冊”是一個獨立的字,讀音為“cè”,意思是冊子、文件。它由部首“冖”和“曰”組成,一共有5畫。
計冊:來源和繁體
計冊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宗伯·大計》一篇中。在古代,計冊是用來統計人口、土地、財物等信息的技術和文書。相傳它起源于商周時期的國家懸賞冊封制度,收集和維護國家有關數據的重要工具。在繁體字中,“冊”字的寫法為“冊”,而其他部分字形基本相同。
計冊:古時候漢字寫法和例句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包括計冊在内。在古代,計冊的寫法為:“計冊”。這個詞在古代的文字文獻中經常出現。例如,唐代文人白居易在《臨洮陽魏公碑》中寫道:“參以計冊之豐滿,紀以文章之虛實。”這句話意指魏公的政務處理得到了充分的統計和紀錄。
計冊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計冊這個詞可以用來組詞,例如計冊統計、計冊辦公等。它的近義詞有:統帳、計簿、賬冊等。而與計冊相對的反義詞為“忽略”、“漏計”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