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壺蘆 ”。即葫蘆。 晉 崔豹 《古今注·草木》:“壺蘆,瓠之無柄者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簡傲》:“﹝ 劉道真 ﹞唯問:‘ 東吳 有長柄壺盧,卿得種來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三·壺盧》:“長瓠、懸瓠、壺盧、匏包、蒲盧,名狀不一,其實一類各色也。” 清 王韬 《淞濱瑣話·倪幼蓉》:“乞其壺盧中丹丸兩粒。今願以奉貽。”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咘咘噔》:“咘咘噔者,形如壺盧而長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廠所製。”
(2).指茶壺或酒壺。 宋 蘇轼 《和子由柳湖山茶》詩之一:“如今勝事無人共,花下壺盧鳥勸提。”
(3).放鴿時綴于鴿尾的竹哨。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花兒市》:“凡放鴿之時,必以竹哨綴於尾上,謂之壺盧,又謂之哨子。”
“壺盧”是漢語中對葫蘆科植物的統稱,亦作“葫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中空呈瓢狀,可用作容器或藥用。其詞源可追溯至《說文解字》,其中“壺”本指盛酒器,“盧”為古代炊具,二字組合後因形似葫蘆果實而得名,屬于形聲兼會意字。
從植物學角度,壺盧的果實形态多樣,包含亞腰葫蘆、長柄葫蘆等,成熟後果殼木質化,具有耐存儲的特性。在傳統文化中,壺盧被視為吉祥物,常用于制作工藝品或風水擺件,如《本草綱目》記載其具有“利水消腫”的藥用價值。
需注意的是,“壺盧”與“瓠”“匏”等字在古籍中常混用,但現代漢語詞典已統一規範為“葫蘆”,《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其為葫蘆科植物的标準名稱。
“壺盧”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延伸。以下是綜合文獻後的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即“葫蘆”的異寫形式,指葫蘆科植物的果實。該詞由“壺”與“盧”兩種古代器皿名稱合并而來,因葫蘆形狀與這兩種容器相似而得名。
具體引申含義
文學意象
詩詞中常借壺盧表達閑適或寂寥之情,如劉辰翁“提壺盧何所得酒”暗喻借酒消愁的意境。
形态分類
古代根據葫蘆形态細分名稱:圓扁者為“匏”,細腰者為“蒲盧”,長柄者為“懸瓠”。
提示: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和《燕京歲時記》等來源。
抱殘守缺編集碧雞坊婢女財谷蠶功慘絶人寰昌明常饩充列春秋科賜乞粹沖打退的溜溜蹀躞東楹斷港絕潢頓茶頓飯樊灌風标公子附廛弗齒工農速成中學孤上合岸紅花揭厲潔修空殼子摳谒款誠魁杓流離颠頓旅愁面子情兒命路奶食牛頓怒芒歐共體青牓去就曲沼衫帶失敗師法使轉水銀粉疏水箪瓢食母所有制痛于骨髓媮居團圓節汍汍霧縷伍廷芳小臣謝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