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以後指卑微的小吏。《禮記·禮運》:“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 孔穎達 疏:“大臣謂大夫以上……小臣,士以下。” 清 葉廷琯 《吹網錄·閉城門大搜揚雄待诏二事芟正文留考異》:“始知薦 雄 者,不特非 王音 ,且亦非 王根 也。然 莊 ( 楊莊 )乃小臣,但能誦之帝前; 根 則執政,既已奇而召為門下史,遂薦之於帝,同時并行,固無不可。”
(2).宮中執役的宦官。《國語·晉語二》:“ 驪姬 與犬肉,犬斃。飲小臣酒,亦斃。” 韋昭 注:“小臣,官名,掌陰事陰命,閹士也。”
(3).臣子在君王前的自稱。《書·召诰》:“﹝ 召公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漢書·石顯傳》:“唯陛下哀憐財幸,以此全活小臣。”
“小臣”是古代漢語中的常見詞彙,其含義隨曆史語境不同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指代低級官吏
春秋時期以後,“小臣”多用于指地位較低的官吏,與“大臣”相對。例如《禮記·禮運》提到:“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孔穎達注釋稱“小臣”為“士以下”的官員。
宮廷中的宦官
在宮廷語境中,“小臣”特指執役的宦官。如《國語·晉語二》記載骊姬用毒酒殺害宦官的情節,韋昭注:“小臣,官名,掌陰事陰命,閹士也”。
臣子的自謙稱謂
臣子面見君王時,常以“小臣”自稱以示謙卑。例如《漢書·石顯傳》中石顯上書漢元帝時自稱:“唯陛下哀憐財幸,以此全活小臣”。
補充說明
該詞在文獻中常與政治倫理相關,如《禮記》強調“政不正”導緻君臣關系失衡時,會以“大臣”與“小臣”的行為對比凸顯危機。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差異,例如先秦文獻中可能更側重官職屬性,而漢代後自謙用法逐漸普遍。
(等綜合釋義)
小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小”和“臣”,其中“小”為左邊的部首,表示小的意思;“臣”為右邊的部首,表示官僚或朝廷的臣子。
此詞的拼音為xiǎo chén。
小臣是由兩個筆畫組成。其中,”小“部分有一筆形成,而“臣”部分有四筆。
小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在古代中國,小臣指的是低級官員,屬于官員中的末位者。他們通常負責一些瑣碎或不重要的工作,地位較低。因此,“小臣”一詞中的“小”指代地位較低,而“臣”則指代這些人是朝廷的臣子。
在繁體字中,《小臣》一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小臣”。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小臣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西漢劉歆的《說文解字注》中将小臣寫作“小宸”,将“臣”改為了“宸”。但是,後來又恢複了原來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小臣的例句:
一些和小臣相關的詞語包括:諸臣(指朝廷中的所有臣子)和小卒(指地位較低的官員)。
與小臣相反的詞語是大臣,用來形容高級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