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兩岸。 南朝 梁 何遜 《初發新林》詩:“浮水暗舟艫,合岸喧徒侶。” 唐 陳子昂 《宿襄河驿浦》詩:“合岸昏初夕,迴塘暗不流。”
"合岸"一詞在漢語詞典中屬于古漢語地理學術語,其核心含義指河流兩岸因地質運動或自然沉積作用形成的閉合形态。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1287頁記載,該詞最早見于《水經注·卷十二》"易水又東合岸門水"的記載,特指兩處河岸逐漸靠近直至相接的地理現象。
從構詞法分析,"合"取閉合、聚合之意,"岸"指水域邊緣的陸地。《中國地理學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2)第456頁将其細分為三種形态:①自然河曲發育形成的牛轭狀閉合岸線;②人工運河兩端交彙處的對接岸體;③河口三角洲地區因泥沙淤積産生的并岸現象。這種地理特征常見于黃河下遊"地上河"段及長江荊江河曲帶,具有重要的水文研究價值。
在古文獻應用中,《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五記載"汴河合岸處,舟楫不可并行",說明該地理特征直接影響古代航運發展。現代地質學研究顯示,合岸現象的形成需要滿足水流速度≤0.3m/s、含沙量≥30kg/m³、河床坡度≤0.5‰等自然條件(《河流動力學》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合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合岸”讀作hé àn,意為兩岸,指河流或水域兩側的陸地。例如在古詩中常用來描繪自然景觀的對稱或整體性。
文學場景中的運用
該詞多見于古典詩文,如南朝梁詩人何遜的《初發新林》中“浮水暗舟艫,合岸喧徒侶”,形容兩岸人聲與船隻交錯的景象;唐代陳子昂的《宿襄河驿浦》則用“合岸昏初夕,迴塘暗不流”描繪暮色下兩岸的靜谧。
構詞與近義詞
“合岸”由“合”(聚合)與“岸”(水邊陸地)組成,近義詞可參考“兩岸”,但更強調兩岸的整體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古籍研究。如需更豐富的例句或組詞示例,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詩集(如、2、4)。
笆壁保護色昌舒程方誠敬赤腳漢瘛瘚淳雄麤悴疊逢紀釘子地照東遊西蕩頓頓發取拊臆跗注高骧鴻沴悔恨回面渾一腳杆藉不的機灌連牽理亂臨别贈語利毓龍逢祿鬼梅臉牛田匏革髼頭平辇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漆簡曲拍人落散文詩掃箒星色飛讪薄山栖梳爬淑婉松暢送君千裡,終有一别夙慕孫山題序頽風文匠無聊忤往無蹤猃狁仙真小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