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mitate]∶在學問和技藝上效法
言禹功甚當,可師法。——《書·臯陶谟》注
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
值得師法的地方頗多
(2) [knowledge or technique handed down by one's master]∶師傅傳授的學問和技術
不失師法
(1).老師傳授的學問和技術。《荀子·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器用》:“蓋有所傳授,各守師法,後人莫敢輒改。” 清 皮錫瑞 《經學曆史·經學昌明時代》:“ 漢 人最重師法,師之所傳,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 胡適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做木匠的人,單有鋸鑿鑽刨,沒有規矩師法,決不能造成木器。”
(2).效法,學習。《書·益稷》“師汝昌言” 孔 傳:“言 禹 功甚當,可師法。”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諸色人中,有……經術精深,可為師法者。” 金 王若虛 《揚子法言微旨序》:“公一代巨儒,德業文章,皆可師法。” 魯迅 《華蓋集·夏三蟲》:“古今君子,每以禽獸斥人,殊不知便是昆蟲,值得師法的地方也多着哪。”
“師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效法學習
指在學問、技藝或品德上模仿、學習某人或某流派。例如:“他的繪畫曾師法宋代名家,作品風格古樸典雅。”
師承的學問或技藝
指老師傳授的學術體系、技術方法,強調傳承的規範性。如漢代經學強調“各守師法,後人莫敢辄改”,即嚴守師門傳統。
古代用法
多用于學術傳承,如《書·臯陶谟》注中“禹功甚當,可師法”,指對先賢功績的效仿;韓愈《順宗實錄》中“經術精深,可為師法者”則指學問的傳承标準。
現代擴展
延伸至藝術、設計等領域,如“師法自然”指從自然中汲取靈感,或法律領域“内線交易法制師法美國”體現制度借鑒。
“師法”兼具“學習效仿”與“傳承體系”雙重含義,既可用于個人對前輩的追隨(如藝術創作),也可指代學術傳統的規範性(如經學傳承)。其核心在于通過模仿與繼承,實現知識或技藝的延續與發展。
師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學習他人的優點和經驗,以達到提高自己的目的。它是一種對他人的學習和借鑒。通過師法,人們可以擴大知識和技能的範圍,增加自己的見識和能力。
師:左右結構,部首是shi(侍部),共有5畫。
法:上下結構,部首是bù(彳部),共有8畫。
師法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篇中,其中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要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為和品德,并且學習他人的優點。後來這個成語逐漸形成并廣泛使用。
繁體字師法。
在古代,師法的寫法稍有不同。師的舊字形是“師”,法的舊字形是“彪”,合在一起寫就是“師彪”。後來,隨着字形的變化,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寫法。
1. 他在學習中師法前輩,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
2. 這位畫家勤學苦練,師法自然界中的美景,作品充滿了生機和靈動。
組詞:師長、師傅、法師、師範
近義詞:學習、借鑒、效法、模仿
反義詞:抗拒、創新、獨立、标新立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