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壶芦 ”。即葫芦。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壶芦,瓠之无柄者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刘道真 ﹞唯问:‘ 东吴 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壶卢》:“长瓠、悬瓠、壶卢、匏包、蒲卢,名状不一,其实一类各色也。”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倪幼蓉》:“乞其壶卢中丹丸两粒。今愿以奉貽。”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咘咘噔》:“咘咘噔者,形如壶卢而长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厂所製。”
(2).指茶壶或酒壶。 宋 苏轼 《和子由柳湖山茶》诗之一:“如今胜事无人共,花下壶卢鸟劝提。”
(3).放鸽时缀于鸽尾的竹哨。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花儿市》:“凡放鸽之时,必以竹哨缀於尾上,谓之壶卢,又谓之哨子。”
“壶卢”是汉语中对葫芦科植物的统称,亦作“葫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中空呈瓢状,可用作容器或药用。其词源可追溯至《说文解字》,其中“壶”本指盛酒器,“卢”为古代炊具,二字组合后因形似葫芦果实而得名,属于形声兼会意字。
从植物学角度,壶卢的果实形态多样,包含亚腰葫芦、长柄葫芦等,成熟后果壳木质化,具有耐存储的特性。在传统文化中,壶卢被视为吉祥物,常用于制作工艺品或风水摆件,如《本草纲目》记载其具有“利水消肿”的药用价值。
需注意的是,“壶卢”与“瓠”“匏”等字在古籍中常混用,但现代汉语词典已统一规范为“葫芦”,《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其为葫芦科植物的标准名称。
“壶卢”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延伸。以下是综合文献后的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即“葫芦”的异写形式,指葫芦科植物的果实。该词由“壶”与“卢”两种古代器皿名称合并而来,因葫芦形状与这两种容器相似而得名。
具体引申含义
文学意象
诗词中常借壶卢表达闲适或寂寥之情,如刘辰翁“提壶卢何所得酒”暗喻借酒消愁的意境。
形态分类
古代根据葫芦形态细分名称:圆扁者为“匏”,细腰者为“蒲卢”,长柄者为“悬瓠”。
提示: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典和《燕京岁时记》等来源。
白天保真衬纸串演丛刊挡驾崿崿放支发扬风疾風尚風生爐干策膏泽更傜乖宜关提盬恶顾租汉绪黑旋风猴子跳活埋获全较好饥肠锦幔旧林筐篓料器礼教龙舌草麻搥贸换末日审判闹哄哄萍蓬普罗米修士箧牍凄警勤企穷泰栖丘饮谷软郎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山狙身无寸铁石首城输攻墨守书塾私奔岁律泰米尔语贪赃枉法图缋拖牢洞完然危岩文工消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