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lk in mincing gait]∶小步走路的樣子
蹀躞禦溝上,溝水東西流。——古樂府《白頭吟》
(2) [pace up and down]∶往來徘徊
(1).小步行走。 唐 權德輿 《從叔将軍宅薔薇花開太府韋卿有題壁長句因以和作》:“環列從容蹀躞歸,光風駘蕩發紅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長亭》:“女郎急以椀水付之,蹀躞之間,意動神流。” 冰心 《寄小讀者》九:“當她在屋裡蹀躞之頃,無端有‘身長玉立’四字浮上腦海。”`2.行進艱難貌。 南朝 宋 鮑照 《拟行路難》詩之六:“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越明日,朔風舉帆,踴躍碧虛,蹀躞於黃混水,號曰 望昊洋 ,依憑 延真島 。此皆從來人跡不到之鄉。”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珊珊》:“倐一紅裝屏角窺客,又一老媪上堂篝燈,蹀躞頗苦。”
(3).馬行貌。 唐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贈二君子》詩:“蹀躞騶先駕,籠銅鼓報衙。” 元 薩都剌 《題畫馬圖》詩:“四蹄蹀躞若流星,兩耳尖修如削竹。”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六八:“此記遊耳非著作,馬蹄蹀躞書生孱。”
(4).謂事情、文字等方面費斟酌。《太平廣記》卷三○五引 唐 戴孚 《廣異記·王法智》:“衆求其詩,率然便誦二首雲……自雲:此作亦頗蹀躞。”
(5).佩帶上的飾物名。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九:“ 元昊 遣使戴金冠,衣緋,佩蹀躞,奉表納旌節告敕。” 宋 張樞 《谒金門》詞:“重整金泥蹀躞,紅皺石榴裙褶。”《遼史·二國外記傳·西夏》:“其冠用金縷貼,間起雲,銀紙帖,緋衣,金塗銀帶,佩蹀躞、解錐、 * 、弓矢,穿靴,秃髮,耳重環,紫旋襴六襲。”
(6).顫動。 明 朱權 《卓文君》第二折:“我則見綉屏開花枝蹀躞,綺窗閑花影重疊。” 蕭紅 《看風筝》:“‘ 劉成 不是你的兒嗎?他今夜住在我家。’老人聽了這話,他的胡須在蹀躞。”
(7).謂浮漫不莊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相公》:“若箇蹀躞語,不宜貴人出得!” 何垠 注:“蹀躞,猶雲瑣碎也。”
“蹀躞”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
小步行走或徘徊
指人小步行走或來回踱步的狀态。例如南朝宋鮑照《拟行路難》中“安能蹀躞垂羽翼”,用“蹀躞”暗喻不得志時的局促徘徊。
行進艱難貌
形容步履沉重、行動遲緩。如明代謝肇淛描述海上航行“蹀躞於黃混水”,清代宣鼎描寫老婦“蹀躞頗苦”,均指行動艱難。
馬行的姿态
該詞也可用于形容馬匹行走時的動作狀态,但此用法在文獻中較為少見。
使用特點:現代漢語中,“蹀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日常口語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核心均與“行走姿态”相關,但可引申出徘徊、困頓等情感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