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lk in mincing gait]∶小步走路的樣子
蹀躞禦溝上,溝水東西流。——古樂府《白頭吟》
(2) [pace up and down]∶往來徘徊
(1).小步行走。 唐 權德輿 《從叔将軍宅薔薇花開太府韋卿有題壁長句因以和作》:“環列從容蹀躞歸,光風駘蕩發紅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長亭》:“女郎急以椀水付之,蹀躞之間,意動神流。” 冰心 《寄小讀者》九:“當她在屋裡蹀躞之頃,無端有‘身長玉立’四字浮上腦海。”`2.行進艱難貌。 南朝 宋 鮑照 《拟行路難》詩之六:“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越明日,朔風舉帆,踴躍碧虛,蹀躞於黃混水,號曰 望昊洋 ,依憑 延真島 。此皆從來人跡不到之鄉。”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珊珊》:“倐一紅裝屏角窺客,又一老媪上堂篝燈,蹀躞頗苦。”
(3).馬行貌。 唐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贈二君子》詩:“蹀躞騶先駕,籠銅鼓報衙。” 元 薩都剌 《題畫馬圖》詩:“四蹄蹀躞若流星,兩耳尖修如削竹。”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六八:“此記遊耳非著作,馬蹄蹀躞書生孱。”
(4).謂事情、文字等方面費斟酌。《太平廣記》卷三○五引 唐 戴孚 《廣異記·王法智》:“衆求其詩,率然便誦二首雲……自雲:此作亦頗蹀躞。”
(5).佩帶上的飾物名。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九:“ 元昊 遣使戴金冠,衣緋,佩蹀躞,奉表納旌節告敕。” 宋 張樞 《谒金門》詞:“重整金泥蹀躞,紅皺石榴裙褶。”《遼史·二國外記傳·西夏》:“其冠用金縷貼,間起雲,銀紙帖,緋衣,金塗銀帶,佩蹀躞、解錐、 * 、弓矢,穿靴,秃髮,耳重環,紫旋襴六襲。”
(6).顫動。 明 朱權 《卓文君》第二折:“我則見綉屏開花枝蹀躞,綺窗閑花影重疊。” 蕭紅 《看風筝》:“‘ 劉成 不是你的兒嗎?他今夜住在我家。’老人聽了這話,他的胡須在蹀躞。”
(7).謂浮漫不莊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相公》:“若箇蹀躞語,不宜貴人出得!” 何垠 注:“蹀躞,猶雲瑣碎也。”
蹀躞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動詞,其含義隨時代演變而豐富,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腳步細碎、緩慢行走的姿态,常帶有徘徊、猶豫的意味。
例證:
《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讀曲歌》:“蹀躞越橋上,河水東西流。”
李白《長幹行》:“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顔老。早晚下三巴,預将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憶妾深閨裡,煙塵不曾識。嫁與長幹人,沙頭候風色。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去來悲如何,見少别離多。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蹀躞青骢馬,往曲複垂楊。”
形容物體輕微、頻繁的晃動狀态。
例證:
《聊齋志異·促織》:“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思試之鬥以觇之……蹀躞而舞,觸須則張。”
表示内心矛盾、行動遲疑。
例:他在門外蹀躞良久,終未敲門。
描述佩飾、馬具等小物件隨動作搖擺。
例:馬鞍上的銅鈴隨馬蹄蹀躞作響。
釋為“小步行走;往來徘徊”,并引《樂府詩集》及李白詩例。
标注為“diéxiè”,釋義:①小步走路。②往來徘徊。
在古詩詞注釋中強調其“步履細碎、徘徊不前”的意象特征。
綜合《說文解字》及曆代文獻,解析字形從“足”部與“枼”聲,本義與步履相關。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紙質權威辭書及學術著作為準。)
“蹀躞”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
小步行走或徘徊
指人小步行走或來回踱步的狀态。例如南朝宋鮑照《拟行路難》中“安能蹀躞垂羽翼”,用“蹀躞”暗喻不得志時的局促徘徊。
行進艱難貌
形容步履沉重、行動遲緩。如明代謝肇淛描述海上航行“蹀躞於黃混水”,清代宣鼎描寫老婦“蹀躞頗苦”,均指行動艱難。
馬行的姿态
該詞也可用于形容馬匹行走時的動作狀态,但此用法在文獻中較為少見。
使用特點:現代漢語中,“蹀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日常口語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核心均與“行走姿态”相關,但可引申出徘徊、困頓等情感色彩。
半勞動力北夷鼈蓋子比及冰腦不出所料不懈采揪誠懷淳良道副放駕梵侶煩惱薪法則非駮風醋封胡羯末附訊蓋飯高覽公私合爪奬贊解腕經幢禁閣靖默開報空劣狂僻寬澤鍊丹論舊賣笑渼陂銘辭磨勒謀孫難受評薦青兕權節曲戾潤文使蛇入竹筒,曲性猶在市合樹蜜送舊迎新啼哭郎君停騰通材達識投明推本土隁危急項羽本紀曉惑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