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Mid-Autumn Festival (15th day of the 8th lunar month)] 指中秋節(中國舊曆八月十五日)
舊俗稱農曆八月十五日為團圓節。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八月十五日祭月……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紅樓夢》第一回:“今夜中秋,俗謂團圓之節。”參見“ 中秋 ”。
中秋節被稱為“團圓節”,這一名稱源于其核心文化内涵和傳統習俗,具體解釋如下:
中秋節定于農曆八月十五,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中秋”,又因以“團圓”為核心主題,故别稱“團圓節”。古人将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客居他鄉的遊子常借明月寄托思鄉之情,宋代蘇轼“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的詩句更強化了這一寓意。
包括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提燈籠等,均圍繞“團圓”展開。例如月餅形如圓月,直接呼應節日主題。
“團圓節”不僅是節日的别稱,更承載着中國人對家庭圓滿、社會和諧的精神追求,兼具自然崇拜與人文情感的雙重意義。
團圓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也被稱為農曆正月十五或元宵節。它代表了全家人團聚、歡慶的意義。下面将介紹團圓節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團圓節的拆分部首是囗和土,它們分别代表口和土地。這個詞的拆分筆畫為5畫(囗:3畫,土:2畫)。
團圓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俗。元宵節起源于漢代,最初是祭祀神靈的活動,後來逐漸發展為和家人團聚、猜燈謎、觀賞花燈等民俗活動。
團圓節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團圓節」。
在古時候,團圓節的漢字寫作「團圓節」,其中「圓」的寫法為「元」和「囗」的合體,表示「完整團結的狀态」。
我們一家人每年團圓節都會聚在一起吃元宵。
團圓、團圓飯、團圓活動、團圓氣氛、團圓時刻。
家和萬事興、歡聚一堂。
分離、離散、孤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