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ssume or not assume the office]∶擔任或不擔任職務
無意去就
(2) [leave or stay]∶離去或留下
去就之際。——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
(1).離去或接近;擔任官職或不擔任官職。《莊子·秋水》:“寧於禍福,謹於去就。” 晉 皇甫谧 《<高士傳>序》:“身不屈於王公,名不耗於終始,自 堯 至 魏 ,凡九十餘人,雖執節若 夷 齊 ,去就若兩 龔 ,皆不録也。” 宋 梅堯臣 《勉緻仕李秘監》詩:“去就異前人,其義已介獨。”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且前并未受過天朝官爵恩典,何忍遽棄其官而來投順乎?其中必大有所見,乃能如此去就也。”
(2).猶取舍。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權》:“黑白分明,然後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後可以緻治。” 宋 王禹偁 《與李宗谔書》:“能不以炎涼為去就者,雖貧賤之交固亦鮮得,況貴胄乎?”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逃名》:“逃名,固然也不能說是豁達,但有去就,有愛憎,究竟總不失為潔身自好之士。”
(3).去留不定。常有離去之意。《魏書·韓茂傳》:“先是, 河 外未賓,民多去就,故權立 東青州 為招懷之本。”《新唐書·劉祥道傳》:“今任官率四考罷,官知秩滿,則懷去就;民知遷徙,則苟且。以去就之官,臨苟且之民,欲移風振俗,烏可得乎?”《金史·逆臣傳·完顔元宜》:“ 世宗 即位於 遼陽 ,軍中多懷去就。”
(4).舉止行動。《鹖冠子·道端》:“受官任治,觀其去就,足以知智;迫之不懼,足以知勇。”《三國志·魏志·杜畿傳》:“ 範先 欲殺 畿 以威衆。且觀 畿 去就,於門下斬殺主簿已下三十餘人, 畿 舉動自若。” 唐 谷神子 《博異志·呂鄉筠》:“忽見波上有漁舟而來者,漸近,乃一老父,鬢眉皤然,去就異常。”
(5).指符合禮節的行動。猶體統。 唐 李商隱 《雜纂》卷上有“失去就”類列舉“卸起帽共人言語;駡他人家奴婢”等十種不符合禮節的行為。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四:“ 唐 襄州 趙康凝 令公……路由 夏口 , 杜洪念 公郊迓,以主座遜之,遽屍其位。其不識去就,皆此類也。”《詩話總龜》卷十一引 宋 王直方 《直方詩話》:“ 郭功父 方與 荊公 坐,有一人展刺雲:‘詩人 龍太初 。’ 功父 勃然曰:‘相公前敢稱詩人,其不識去就如此!’”
"去就"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詳解
一、核心釋義
"去就"為漢語複合詞,由反義單字"去"(離開)與"就"(靠近)構成,本義指離開與趨近的行為選擇,引申為:
例:《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即暗含去就之道。
例:《禮記·曲禮》"修身踐言,謂之善行",強調去就需守禮。
例:《後漢書·陳蕃傳》"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反映官職去就的倫理。
二、語義演變與用法
三、權威典籍佐證
釋為"舉動、行為",引《莊子·秋水》"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證其超然之态 。
注"去:離開;就:歸從",引《荀子·樂論》"唱和有應,善惡相象"喻選擇關聯後果 。
"就"釋為"從京從尤","京"示高地,喻人向高處趨近,與"去"形成動态對照 。
四、現代應用示例
來源參考:
“去就”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根據權威詞典和文獻解釋,綜合整理如下:
官職取舍
指是否擔任官職或職務,體現對仕途的選擇态度。如《莊子·秋水》中“謹於去就”,《高士傳》序言中“名不耗於終始”的隱士精神,均強調在仕途選擇上的審慎态度。現代用例如“無意去就”表示對職務的淡漠。
行為舉止與決斷
可指具體行動的選擇,如《春秋繁露》中“民知所去就”指民衆對是非黑白的判斷;也包含舉止表現,如《與陳伯之書》的“去就之際”特指在去留之間的行為抉擇,體現個人立場。
禮數規範
古典文獻中引申為禮儀體統,如《英傑歸真》批評“不識去就”者,強調需符合社會禮制。這類用法在現代較少見,多見于古文語境。
哲學與處世觀
在道家思想中(如《莊子》),該詞被賦予禍福相依的辯證内涵,表達對人生境遇的超然态度;宋代梅堯臣詩句“去就異前人”則突顯個人價值觀與傳統差異。
使用提示:該詞多用于正式或文學語境,常見搭配如“去就之際”“慎其所去就”。如需更詳細例證,可查閱《查字典》或的古典文獻解析。
百疊陂月本軍黪衣長此以往塵途辰緯沖心矗立錯啎搭挂點辱敦煌石室法郎機風猷格谟閤職垢獘棺椁鼓延海葵橫痃黃杜浣花翁踐陟剿除咎愆酒勢邋級連比兩晉流芳後世流夜汗買東買西梅仙彌度木鑽農禾飄紅千難萬苦清琴窮途落魄訖情盡意歧趨求瘼讓畔溶彙肉案三豪上司攝像管是非颠倒士家水芝欹器曭莽挺膊子話通馳污染無聲無息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