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恩惠于民;愛民。《書·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景公 問政於 師曠 曰:‘太師将奚以教寡人?’ 師曠 曰:‘君必惠民而已。’”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濟水一》:“ 充國 惠民,安得湮沒而不章焉。” 明 方孝孺 《蜀三守贊·李冰》:“處厲民之時而為惠民之政,非仁者不能也。”
“惠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惠民”意為施恩惠于民,使民衆獲得實際利益。其中“惠”是使動用法,即“使……受惠”,“民”指百姓,整體構成動賓結構。
與近義詞“利民”相比,“惠民”更強調自上而下的施予性,而“利民”側重政策效果本身。例如“惠民政策”突出政策制定者的主動性,“利民措施”則更中性描述政策效果。
可通過權威典籍(如、2、3)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現代政策案例可參考政府文件或新聞報道。
《惠民》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為給予人民以福利、好處和利益。它含有對人民的關懷、照顧和恩惠的意味。
《惠民》的部首是心字旁(心)和人字旁(人)。它的總筆畫數為所組成字的筆畫數之和,心字旁為4畫,人字旁為2畫,所以《惠民》總共有6畫。
《惠民》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它是由古代的晉代文學家劉勰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龍》中首次出現的。這個詞在中國曆史上多次被使用,用來表達統治者對人民的關懷和給予人民福利的意思。
《惠民》的繁體字為「惠民」,筆畫和簡體字相同,隻是形狀上有所差異。
古代的《惠民》字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分為「惠」和「民」兩個字。古代的「惠」字形狀上類似于現代的「千」字,表示對人民的恩惠;古代的「民」字形狀上則類似于現代的「又」字,表示人民。
1.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惠民,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這家公司不僅重視盈利,也注重惠民,推出了一些價格實惠的産品。
3. 她的慷慨行為倍受贊賞,被視為是對社會的一次惠民舉措。
惠民生、惠民政策、惠民利民、以民為本。
施恩、施惠、濟民、利民。
虐民、苛民、害民、剝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