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詩筩 ”。1.盛詩稿以便傳遞的竹筒。 唐 白居易 《秋寄微之十二韻》:“忙多對酒榼,興少閲詩筒。”自注:“此在 杭州 ,兩 浙 唱和詩贈答,於筒中遞來往。” 元 胡助 《南城試院和王子肅韻》之二:“簾外官閑深院鎖,詩筒來往不嫌多。”《紅樓夢》第二二回:“太監又将頒賜之物送與猜着之人,每人一個宮製詩筒,一柄茶筅。”
(2).喻指滿腹詩才的詩人。 元 張可久 《折桂令·西湖懷古》曲:“飛來何處奇峰,笑引吟翁,醉倒詩筩。”
“詩筒”是一個古代文人常用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詩筒指盛放詩稿的竹制容器,主要用于文人之間傳遞詩作。這一用法在唐代已盛行,如白居易詩句“忙多對酒榼,興少閱詩筒”,并自注兩浙文人通過竹筒傳遞唱和詩作。其材質多為竹制,取清雅之意,亦有绫、香木等材質()。
功能與用途
主要用于保護詩箋在傳遞過程中免遭褶皺或受潮損壞。據《紅樓夢》記載,詩筒甚至被制成宮廷賞賜之物,稱為“宮制詩筒”,可見其文化地位()。
引申含義
元代後衍生出比喻義,代指滿腹詩才的文人,如張可久《折桂令》中“醉倒詩筩”即用此意()。
曆史文獻佐證
唐代白居易、宋代陳與義等詩人作品中多次提及,印證了詩筒在文人交流中的實際應用()。
與現代的關聯
雖實物已罕見,但“詩筒”作為文化符號,仍常見于古典文學研究,如知網百科将其與香囊等傳統器物并列讨論()。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案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5、6等來源。
《詩筒》指的是收納詩作的筒狀容器。在古代,詩人們将自己的詩歌卷起來,放入即稱為《詩筒》的容器中,以便保存和傳遞。
《詩筒》的部首為竹,表示該字與竹有關。它共包含7個筆畫。
《詩筒》一詞最早見于《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了東漢末年張衡的《九篇》詩作冊筒,被認為是最早稱之為《詩筒》的典籍。
在繁體字中,詩筒的寫法為「詩筒」。
古代漢字書寫時,詩筒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詩筒的描述為「竹子卷的器物」。古代人們一般以竹子制成筒狀物,用來裝載詩歌作品。
1. 他打開詩筒,翻看着自己多年前的詩作。
2. 這個古老的詩筒裡收藏着許多千古流傳的佳作。
1. 詩集:指的是将多首詩歌彙集到一起的集子。
2. 詩篇:指的是一首完整的詩歌作品。
3. 詩選:指的是從大量的詩作中篩選出來的一部分作品。
1. 詩冊:指的是裝載詩歌的書籍。
2. 詩卷:指的是将詩歌卷成一卷的形式。
1. 詩海:指的是詩歌極為豐富多樣的情況。
2. 詩井:比喻創作詩歌的能力枯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