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穢德垢行的意思、穢德垢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穢德垢行的解釋

謂自污濁其德行以避禍患。 宋 葉適 《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於是賢士惴慄,中材解體,銷聲滅影,穢德垢行,以避此名,殆如吃菜事魔、影迹犯敗之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穢德垢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uì dé gòu xíng。該詞屬于主謂式複合結構,由"穢德"(污濁的品德)和"垢行"(肮髒的行為)兩個部分構成,共同形容品德敗壞、行為不檢點的狀态。《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指自污濁其德行以避世隱居",後演變為泛指道德敗壞的可恥行為。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家語·儒行解》"儒有澡身浴德",後經《宋史·隱逸傳序》明确記載:"其志有不可量者,如身居岩壑而名重朝野,迹混豕麋而穢德垢行。"《辭源》第三版指出,這個成語在明清小說中頻繁出現,多用于描述僞君子或道德敗壞者的行徑。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該成語經曆了詞義擴大現象。原指古代隱士刻意自污德行以求避世,如《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列傳》注引皇甫谧《高士傳》載申屠蟠事迹。至宋代後逐漸轉為貶義,如《朱子語類》卷七十一"若自謂已能,則穢德垢行矣"的用法,已與現代含義基本一緻。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體,常見于政論文章和文學批評領域。如錢鐘書《管錐編》第三冊曾用"穢德垢行"批判某些文人的道德缺失。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時應與"衣冠禽獸""道貌岸然"等近義詞區分,前者強調品德與行為的雙重敗壞,後者側重表裡不一的虛僞性。

網絡擴展解釋

“穢德垢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uì dé gòu xí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1.基本含義

指人故意污濁自己的德行以躲避災禍,或形容道德敗壞、行為卑劣。

2.出處與典故

源自宋代葉適《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中材解體,銷聲滅影,穢德垢行,以避此名。”

3.用法與特點

4.補充說明

該成語較生僻,現代使用較少,但常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其核心在于強調“道德與行為的雙重污濁”,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主動自污”還是“客觀描述堕落”。

示例:

亂世中,有人選擇穢德垢行以保全性命,卻終被後世唾棄。

别人正在浏覽...

暗送秋波阿緆備忘貶量兵操不識竅乘方陳錫村區大幹快上當面鑼,對面鼓谠切憚慴倒飛釣士鼎命豆青隊員發箭伐木敷弘浮俗關崄河狸鴻龍灰寂奸欺家庭道德錦幕近水樓台饑駈叩門痀慺兩攙兩得其所遼警邏刹牤牛樠木曼陁蒙塵米酒蜜裡調油末官鬧洋洋配地青屋勤精全譬屈陷戎曼詩鈔收榷收摭塌陷帖例銅街掀翻斜溜斜陽希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