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箭。 晉 葛洪 《抱樸子·極言》:“夫彀勁弩者,效力於發箭。” 唐 李白 《大獵賦》:“ 養由 發箭, 奇肱 飛車。”
“發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射箭,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發箭”指拉弓射出箭矢的動作,強調箭從弓弦脫離的瞬間過程。例如《三國演義》中“玄德發箭,中其左臂”即描述劉備射箭命中目标的情景。
現代語境中,“發箭”多用于曆史、文學或競技射箭領域,口語中更常用“射箭”一詞。其衍生含義較少,主要保留原始動作指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文學案例,可參考《抱樸子》《三國演義》等文獻。
發箭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出使。它表示某人奉命代表他人或團體出使,進行外交活動。
發箭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發”和“箭”,其中,“發”的部首是“發”,筆畫數是5;“箭”的部首是“竹”,筆畫數是10。
發箭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源自于《史記·衛青王恢列傳》:“乃發箭還報。”表述的是衛青率軍出使匈奴,最後成功進行外交活動的故事。
繁體字中,發箭的寫法為「發箭」。
在古代,發箭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發箭的寫法為「髮箭」,其中,“髮”為發的古代寫法,“箭”與現代寫法一緻。
1. 他受命出使外國,成為了發箭的使者。
2. 這次發箭意義重大,代表着兩國關系的發展。
發起、箭靶、出使
出使、使者
收箭、回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