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寂如灰。 宋 蘇轼 《與朱行中舍人書》之四:“老拙百念灰寂,獨一觴一詠,亦未能忘。”
“灰寂”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uī j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景象、聲音或心境極度寂靜、缺乏生機,常帶有壓抑或消沉的色彩。
字義構成
語境應用
多用于文學描寫,如蘇轼《與朱行中舍人書》中“老拙百念灰寂”,表達曆經滄桑後心境的枯寂與淡然。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典文學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蘇轼相關文獻(如、8的原始出處)。
《灰寂》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灰暗而寂靜的,形容景象冷落、沉悶、凄涼,沒有生機活力。
《灰寂》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部分是火(huǒ)部,右部分是山(shān)部。根據部首來查字典的順序,火部在首位,山部在末位。
根據筆畫數來分析,《灰寂》一詞包含9個筆畫,其中火部為4畫,山部為5畫。
《灰寂》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涉及到對景物、情感、人物等方面的描寫。最早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唐代文學作品中。後來,這個詞逐漸演化成為用來描述一種冷漠無情、寂靜無聲的氛圍。
《灰寂》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灰寂」。
在古時候,「灰寂」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寫作「灰寂」。
1. 陽光逐漸退去,整個山村變得灰寂而冷清。
2. 聚會結束後,大廳裡變得一片灰寂。
3. 市場上的生意一落千丈,攤販們的聲音都消失了,隻剩下一片灰寂。
1. 寂靜:形容沒有聲音或噪音的狀态。
2. 冷落:形容冷清、冷清蕭索的狀态。
3. 凄涼:形容冷落、荒涼、悲傷的景象。
1. 冷清:形容冷冷清清、寂寞無人的狀态。
2. 無聲:形容沒有聲音的寂靜狀态。
3. 荒涼:形容景象冷落、凄涼、無人煙的狀态。
1. 熙熙攘攘:形容熱鬧、繁忙、人群密集的狀态。
2. 喧鬧:形容嘈雜、吵鬧、聲音高亢的狀态。
3. 繁榮:形容充滿活力、繁華富饒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