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希衣之冕。古代帝王祭社稷、五祀時所戴的與希衣相配的禮冠。希,通“ 黹 ”。《周禮·春官·司服》:“祭社稷、五祀則希冕。” 段玉裁 《周禮漢讀考》卷三:“﹝ 鄭玄 ﹞注:希,讀為‘黹’(今本作‘絺’),或作‘絺’(今本作‘黹’)…… 周 冕服九章,初一曰龍,次二曰山,次三曰華蟲,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彜,皆畫以為繢,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黹(今本作‘希’)以為繡……黹,刺粉米無畫也。”按,《廣韻·上旨》“黹”下引《周禮》:“祭社稷、五祀則用黹冕也。”“希”正作“黹”。參見“ 希衣 ”。
“希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但需注意不同來源的解釋差異:
基本含義
希冕(xī miǎn)指古代帝王在祭祀社稷、五祀(古代五種重要祭祀)時所戴的禮冠,需與“希衣”搭配使用。這裡的“希”通“黹”(zhǐ),指刺繡工藝,表明禮冠可能帶有精細的紋飾。
文獻依據
根據《周禮·春官·司服》記載:“祭社稷、五祀則希冕。” 鄭玄注中解釋“希”為“黹”,段玉裁在《周禮漢讀考》中進一步考證,指出周代冕服九章紋飾中,部分紋樣需刺繡而非繪制。
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成語,形容“渴望獲得尊貴地位或榮譽”,但此用法未見于傳統典籍,可能是現代語義的衍生,需謹慎區分。
相關考據
希冕的核心含義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特定冠冕,屬于禮制文化的一部分。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形制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周禮》及漢代經學注解。
希冕(xī miǎn)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珍奇、稀罕。
希冕的部首是⺮(zhú,竹)。希冕的總筆畫數為6。
希冕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在古代,希冕指的是一種珍貴的頭飾,多用于皇宮中,非常稀罕難得。
希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希冕」。
在古代漢字中,希冕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概念和意義保持一緻。
1. 他展示了一幅被譽為希冕之作的絕世名畫。
2. 這件古董被認為是一件具有希冕價值的藏品。
- 希望(xī wàng):對未來有所期待和企盼。
- 冕下(miǎn xià):古代官員擔任官職時受封冕的儀式。
- 珍希(zhēn xī):非常珍貴和稀有的事物。
稀世、珍貴、罕見、珍稀。
平凡、普通、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