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為飢餓驅使,叩門求食。駈,同“ 驅 ”。語本 晉 陶潛 《乞食》詩:“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裡,叩門拙言辭。” 清 錢謙益 《吳封君七十序》:“先生晚食當肉,徐步當車,視 淵明 饑駈叩門,不亦彼困而此亨乎?”
“饑駈叩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字面解釋
引申義
形容人在極度困境中被迫尋求幫助的狀态,常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強調窘迫與無奈。
原始出處:出自晉代陶淵明《乞食》詩: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裡,叩門拙言辭。”
詩中描寫詩人因饑餓被迫出門乞食,卻因羞愧難以開口的情景。
後世引用:清代錢謙益在《吳封君七十序》中以此對比他人境遇,凸顯陶淵明的困頓。
“饑駈叩門”屬于“饑”字開頭的成語之一,同類還有“饑寒交迫”“饑不擇食”等,均與生存困境相關。
該成語源自陶淵明的親身經曆,兼具字面與象征意義,生動反映了古代文人在貧困中的掙紮。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饑驅叩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饑餓到了極點,迫切地請求救援的情景。在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常用來比喻情況非常緊急,迫切需要解決。
《饑驅叩門》的拆分部首是口和馬,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晉國的大夫須驅因饑荒餓得無法自理,便努力拖着病體上山尋求食物。他一直走到山頂,看見前方有人家的炊煙。由于饑餓過度,他急切地去敲門請求食物,但門主人并不打開給他。于是,他饑餓難耐,隻好用手敲擊主人的門扉,以表明自己饑餓的程度。後人便用“饑驅叩門”來比喻饑餓到了極點,迫切地請求救援的情景。
《饑驅叩門》的繁體字為《饑驅叩門》。
在古時,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些差異。《饑驅叩門》的古代寫法為“飢驅叩門”。
1.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他饑驅叩門,給了我幫助。
2. 這個項目的進度非常緊迫,我們必須饑驅叩門,争取加快完成。
1. 驅使:驅趕、使動。
2. 叩聞:敲聽消息、打聽情況。
3. 饑渴難耐:形容極度饑渴。
迫在眉睫、緊要關頭、刻不容緩。
無足輕重、無關緊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