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配墬 ”。古代祭地,以後妃袝祭。《漢書·郊祀志下》:“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墬,其誼一也。” 顔師古 注:“墬,古地字也。” 唐 韓愈 《大行皇太後挽歌詞》之二:“配地行新祭,因山託故封。”
(2).謂功德與地一樣博大深厚。《禮記·中庸》:“博厚配地。” 孔穎達 疏:“博厚配地,言聖人之德博厚,配偶於地,與地同功,能載物也。”
“配地”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分為現代常用含義和古代文獻中的特殊用法:
基本解釋
指合理規劃土地資源,使其發揮最大效益,強調資源優化配置。
應用領域
常見于農業、城市規劃和土地管理領域,例如耕地分配、城市功能區規劃等。
祭祀相關
指古代祭地儀式中,後妃作為配祭對象參與祭祀活動,如《漢書·郊祀志》記載“先祖配天,先妣配墬”。
象征功德
形容人的功德如大地般深厚廣博,源自《禮記·中庸》“博厚配地”,強調德行的博大與承載能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組詞示例,可參考《漢書》《禮記》或相關詞典條目。
配地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配或分配土地。這可以包括将土地分配給不同的個人或組織使用,以滿足特定的需求。
配地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部首⻗(shuǐ),右邊是部首裡(lǐ)。根據《康熙字典》,它可以拆分為12個筆畫。
配地這個詞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土地制度。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配地被用來分配土地給貴族或地方官員。
配地的繁體字是配地。
在古代,配地的字寫作「配地」,其字形和現代基本相同。
1.政府将配地給農民,以提升農業生産。
2.這塊地将被配地給建設工程,用于新的住宅項目。
配地也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如:
1. 配地政策 - 指政府制定的土地分配政策。
2. 配地計劃 - 指按照一定的規劃和計劃分配土地的計劃。
近義詞:分配土地、分地
反義詞:回收土地、沒收土地
【别人正在浏覽】